荀攸出的这个计策,其实就是以刘备为诱饵,引敌人来啃陷阵营和玄甲重骑这两块硬骨头。
等到敌人久攻不下,身心疲倦的时候,早就埋伏好的青州军以及在营寨内的张辽太史慈黄忠部一起杀出,将敌人击败。
这个计策与历史上他打败文丑的计策差不多,只不过历史上他是利用曹军的辎重吸引文丑的士兵去捡,而现在他是把刘备当做辎重的取代品。
而且作为青州军的主心骨,刘备本人亲自上阵,吸引力可比那些辎重大得多,必能让袁军中计。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世上哪有让主帅身处险境甘做诱饵的事情?
正常情况下,荀攸绝不可能出这种计策。
但陷阵军和玄甲重骑的强悍,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让他百分百确定这个计策可以成功。
陷阵军是什么军队?
重甲步兵,全军从上到下,皆是精钢铠甲,外面还有方形铁盾,四面八方防守得密不透风,即便是鞠义的先登死士,也破不了防,可谓是坚硬如乌龟壳。
这支军队打追击战肯定是白给,哪怕全员训练有素,一个个肉食补给为全军最高配置,但那一身三十公斤以上的重甲决定了他们即便再好的体能,也绝对追不上那些丢盔弃甲逃跑的敌人。
因此陷阵军的归宿,基本就是在两军对垒,正面交锋时的阵地战。
而玄甲重骑的机动性倒是比陷阵军强不少,甚至短时间冲刺比普通轻装步兵也要强一些。
毕竟都是精选的幽州良马,即便一身重甲,体力比之人类还是高出不少。
不过重骑兵的作用同样也是阵地战,马匹的耐力比人类差得远,重骑兵短时间机动性好,可冲刺也就那么一会儿而已,时间一长,马匹根本受不了。
因为马不仅要驮着一百多斤的士兵,还得戴着一百多斤的铠甲,负重远比重步兵高了太多,跑个几公里就得累死。
所以两支部队,在追击战当中,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可言。
但这一战不同。
他们有一个明确的任务,那就是结成战阵,保护刘备的安全。
不需要他们去追击敌人,只需要在敌人进的时候,重步兵原地防御,重骑兵给予必要的冲阵支持即可。
等到敌人疲倦那一刻,就是全军发起总攻之时。
因此可以说,陷阵军与玄甲重骑本身就是为了这样的战争而存在,完美地发挥了他们的优势。
听到荀攸的计策之后,刘备欣然采纳。
他同样也对这两支队伍能不能保证他的安全充满了自信心。
当下,平原城战争机器很快运转。
不到半个时辰,所有军队快速集结。城中有两万人马,刘备留下一部校人马留守城池,自己则领高顺五千陷阵军,一千玄甲重骑,以及一万本部人马出阵。
平原与大河故渎近在咫尺,离得很近,太史慈和张辽部在河边安营扎寨,本身就是与平原城互为犄角,一旦事有不对,就立即撤回城中。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袁军居然准备得如此充分,半夜摸黑搭建浮桥不算什么,这事早在青州军的预料当中,黄忠的青州水师就是为了这一刻而准备。
本来按照谋士团推演,如果敌人趁夜过河,投石车和床弩没了作用,那么只需要点燃烽火台,青州水师出动,大船前方龙骨会直接将木船制作的浮桥碾压过去。
这样把浮桥截断,过河的袁军失去后援,没过河的袁军只能望洋兴叹,如此前后夹击,河滩上的袁军很快就会被杀得片甲不留。
可惜袁绍的那些谋士亦是推演出了一招铁索横江,让黄忠没办法立即去支援,只能原地停船上岸。
归根结底,还是铁链造成的破坏力远比普通拦截物大得多。
后来吾彦用这一招的时候,王濬用火烧断了铁链才敢过去。就是因为铁链过于结实,他们的船并非铁质而是木质。大船撞在浮桥上肯定是浮桥断,可撞在铁链上,保不齐就得船毁人亡。
刘备亲领大军一万六千人,浩浩荡荡往西南方而去。二十多里,差不多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到了。大军顺着官道前行,已经远远的能看到河岸边上的两座营寨。
两名校尉徐和与张饶领着一万人马躲藏在后方,没有被敌人侦查到。陷阵军与玄甲重骑则是大摇大摆来到阵前,差不多离敌我双方不足四里距离。
正是隆冬十一月,这几天没有下雪,凌厉的北风狂啸,抚在辽阔的荒野上,吹动着深埋在雪下,好不容易探出头来的枯萎草杆不断摇动。
陷阵军走在队伍最前面,他们是在接近战场没多久之后,才临时把重铠换上,这导致他们的身材极为臃肿,里面穿着御寒的棉衣,外面还要全副武装套上重铠,外表看起来像是一个个魁梧的胖子,站在阵前气势颇为震撼。
与他们相比,许褚反倒没那么壮了。
主要也是许褚不喜欢穿重甲,他本人的体型就是那种壮硕到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个两百多斤大胖仔的类型。再穿着重铠的话,看上去会像个大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