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之成败,因素诸多。其一,顺时应势乃关键。
商鞅变法顺应战国兼并之势,故能成功;戊戌变法虽具进步性,但逆历史潮流而动,终致失败。
其二,得人者兴。商鞅得秦孝公支持,王安石有宋神宗倚重,而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无权,且变法派力量弱小。
其三,执行得力与否至关重要。商鞅执法如山,虽严而有效;王安石变法执行不当,反致民怨。
其四,平衡各方利益为要。商鞅变法虽触动旧贵族利益,但以严法镇之;王安石变法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又未能妥善处理,致反对声四起。
…………”
这一篇的策论写下来简直就是处处爆雷,虽然看着方方面面都十分犀利,讲解的也是一针见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问题就是,这个朝代的人,面对着他一个后世人的观点,想要赞同他的想法估计很难。
并且可能他这篇策略许多人看到之后还会下意识的不喜
第一点就是 忽视旧贵族立场,商鞅变法虽使秦国强大,但严重损害了旧贵族利益。
古代贵族势力庞大,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特别是那些百年世家现在都依然屹立不倒。
策论中虽提及商鞅变法成功使秦国国力大增,但对旧贵族的反对力量认识不足,在古代贵族群体看来,这种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和立场,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例如商鞅变法中废除世卿世禄制,让旧贵族失去了世袭的特权,这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而策论中对此的分析不够深入,容易被贵族阶层认为是对他们的忽视。
过度强调法治弊端,策论中指出商鞅法过严,为秦之速亡埋下隐患。
然而在秦国当时的背景下,严苛的法律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并统一六国,可见其变法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士大夫阶层的批评,策论中认为王安石变法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失败。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古代士大夫阶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变法的反对不仅仅是因为利益受损,还有对变法措施合理性的考量。
例如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官吏强行摊派的问题,这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让士大夫阶层对变法产生了质疑。
策论中没有充分探讨这些实际问题,只是简单地将士大夫的反对归结为利益受损,容易引起士大夫阶层的不满。
越看苏辰安就越后悔,他这篇策论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