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10)

2.易位子 Tn:长度一般超过 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序列外, 还带有某些结构基团(常带有耐药基团),因此 当 Tn 插入某一基团时,可引起细菌性状的变化。

3.Mu 噬菌体:为细菌病毒,是一些具有转位(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插入细菌的基因组中

4.毒力岛

①概念:称致病性岛,是细菌染色体上一段成簇排列的、编码毒力相关因子的分子量较大的 DNA 片段。

②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机制

1.基因突变与 DNA 损伤后修复

1.1 基因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点突变)、染色体畸形。

1.1.1 基因突变(点突变)

①染色体上某一点核苷酸序列改变,只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较常见

③形式:置换(转换:同型碱基的置换 、颠换:异型碱基的置换)、因缺失或插入而造成的移码。

1.1.2 染色体畸形

涉及较大范围的 DNA 结构变化

包括 :①缺失 ②重复 ③插入④易位 ⑤倒置

1.1.3 基因突变的规律

①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②突变与选择:随机性 + 选择性

③回复突变

(1)野生型: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具有的表现型

(2)突变型:发生突变后的菌株

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

1.2 DNA 损伤后修复

①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 DNA 上形成 T-T 二聚体,导致突变。如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将细菌暴露于可见光下,则受损的 DNA 可修复,细菌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