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
隐伏状态存于体内的致病菌
病原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数量侵入的部位及机体免疫力,环境因素有关。
2.传播方式与途径
①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百日咳;军团病。
②消化道感染:菌痢;伤寒;霍乱;食物中毒。
③ 创伤感染 :破伤风;气性坏疽;化脓性感染。
④ 接触感染 :淋病;梅毒;钩体病
⑤节肢动物叮咬感染:鼠疫;恙虫病
⑥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
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3.感染的类型
①隐性感染 ②显性感染
3.1 隐性感染: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3.2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 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的类型:①毒血症
②内毒素血症
③菌血症
④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4.带菌状态
①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