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胃肠炎(2)

镜检,间质增生,固有层增厚,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组织增生,增生旺盛时可见核分裂象,陈旧性病变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压迫腺体导致腺体体积缩小和数量减少,再加上结缔组织的收缩作用,使肠壁变薄,肠绒毛也发生萎缩。

2.出血性肠炎

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enteritis)是以肠黏膜损伤严重,有明显出血的一种肠炎。

(1)病因

其发生的原因以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如炭疽、急性猪瘟、非洲猪瘟、急性猪丹毒、仔猪红痢、猪痢疾、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羊肠毒血症、鸡新城疫、禽霍乱、禽流感等。

少数寄生虫也能引起,如畜禽的球虫病,球虫是一种宿主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的原生动物,它们是专性胞内病原体,常引起鸡、犬、猫和牛的出血性肠炎。

此外,剧烈的应激反应也能引起肠道出血。

(2)病理变化

眼观,肠黏膜肿胀,有点状、斑块状或弥漫性出血,表面覆盖多量红褐色黏液,血管破坏严重时可形成暗红色血凝块,严重时浆膜表面都成暗红色。

肠内容物中混有血液,呈淡红色或暗红色。

镜检,黏膜上皮和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出血和炎性渗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纤维素性肠炎

纤维素性肠炎(fibrinous enteritis)是以肠黏膜表面形成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的炎症。

临床上多为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有时可见慢性经过。

(1)病因

多数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如猪瘟、仔猪副伤寒、猪坏死性肠炎、牛黏膜性腹泻、鸡沙门氏菌病、鸡新城疫、仔猪球虫病等。

(2)病理变化

眼观,肠黏膜充血、水肿并有小出血点。肠黏膜表面渗出多量灰白色、灰黄色絮状、片状、糠麸样纤维素性渗出物,渗出物与渗出的白细胞和坏死的上皮细胞混合而成为一种灰白色的粗糙膜状物(假膜),有时呈条索状或管状物。

若假膜较薄,易于剥离,肠黏膜坏死较轻者称为浮膜性肠炎(croupous enteritis);如肠黏膜坏死严重已达深层,渗出的纤维素和环死组织融合形成一层与深层组织牢固相连的痂膜,难以剥离,强力剥离后遗留较深的溃疡,则称为固膜性肠炎(diphtheritic enteritis),也叫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fibrinonecrotic enteritis),以亚急性、慢性猪瘟在大肠黏膜表面形成的“扣状肿”最为典型。

慢性肠道沙门氏菌病经常发生在猪、牛和马等动物,猪感染发病后,在盲肠和结肠等部位可形成局部坏死和溃疡,此现象也可称为纽扣溃疡。

镜检,肠黏膜见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坏死区,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在一起,其中含有黏液、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

坏死组织和活组织交界处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

炎性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也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