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malleus, glanders

(2)鼻腔鼻疽:

发病初期鼻黏膜潮红,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不久鼻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梁米粒大的小结节,突出于黏膜面,呈黄白色,其周围绕以红晕。

结节迅速坏死崩解,形成溃疡,边缘不整(如被虫蛀)且稍隆起,底部凹陷,溃疡面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如猪脂样)。

溃疡愈合后可形成放射状或冰花状疤痕。在鼻腔发病的同时,同侧颌下淋巴结肿胀。

初期有痛感而能移动,以后变硬无痛,表面凹凸不平,若与周围组织愈着,则不能移动,其大小可达核桃到鸡蛋大,一般很少化脓或破溃。鼻腔鼻疽发生较多。

(3)皮肤鼻疽:

主要发生于四肢、胸侧及腹下,尤以后肢较多见。

病初,局部皮肤突然发生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经3~4d后,在肿胀中心部出现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深陷的溃疡,边缘不整;如火山口状,不易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蔓延,形成念珠状肿。病肢常在发生结节的同时出现皮下水肿,使患肢变粗形成所谓“象皮腿”。

皮肤鼻疽比较少见,在鼻疽病马中占2%~3%。

2.慢性鼻疽

本型由急性或开放性鼻疽转来,但也有的病马一开始就取慢性经过。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临床症状不明显。

由开放性鼻疽转来的病马常在鼻腔遗留鼻疽性瘢痕或慢性溃疡,不断流出少量黏脓性鼻液。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又可转为急性或开放性鼻疽。

【病理变化】

鼻疽的特异病理变化多见于肺脏,其次是鼻腔、皮肤、淋巴结、肝及脾等处。

肺脏病变主要是鼻疽结节和鼻疽性肺炎。

在鼻腔、喉头、气管等黏膜及皮肤上也可见到鼻疽结节、溃疡及瘢痕,有时见到鼻中隔穿孔。新发生的结节为渗出性结节,随着病程的发展,或者吸收自愈或者变为增生性鼻疽结节。

【诊断】

可进行综合诊断。但在大规模鼻疽检疫中,以临床检查及鼻菌素点眼为主。

1.临床诊断

开放性鼻疽具有特异的鼻疽症状,一般通过临床检查即可确诊。当发现鼻腔或皮肤有鼻疽结节或溃疡时,通常可诊断为开放性鼻疽马。为了慎重起见,可用鼻疽菌素点眼,呈阳性反应时,即可最后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