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禽的传染病 鸭瘟

鸭养殖问题

·养殖方式落后、卫生条件差;

·疫病防疫不规范;

·日常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

·饲养密度不合理;

·育成期饲养差。

鸭瘟

Duck Plague, DP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防制

一、概述

1、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和鹅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

2、食道黏膜有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食道与腺胃膨大部的交界处有出血坏死乃至溃疡,肝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及出血点。

3、本病于1923年在荷兰首先发现,1949年定名。

现已遍布世界绝大多数养鸭、鹅地区及野生水禽的主要迁栖地。

1957-1965年间,在我国沿海多个省区广为流行,华南农业大学黄引贤最早报道本病。

二、病原学

1、鸭瘟病毒(DPV)属疱疹病毒科,马立克病毒属,学名为鸭疱疹病毒1型。

基因组为DNA,有囊膜,球形,直径160~180纳米。

2、鸭胚成纤维细胞(CPE,核内包涵体)来分离病毒。

3、血清型:

DP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毒株之间的毒力明显不同,有交叉免疫保护力;

4、培养特性:

易在9-14日龄鸭胚和13-15日龄鹅胚中繁殖,并引起胚胎死亡(感染后4-6d),致死的胚体出血、水肿、肝出血坏死,部分绒毛尿囊膜上有灰白色坏死灶;

鸭胚毒适应于鸡胚后对鸡的毒力增强,故应注意鸡胚化鸭瘟弱毒疫苗的使用,严防感染鸡。

5、体内分布:

病毒在病鸭各组织具有广泛的嗜性,法氏囊、脾、肝、脑、食道、肺、泄殖腔等含毒量最高。

6、抵抗力:

对热敏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本病毒对对脂溶剂敏感,比如对乙醚、氯仿敏感。

在pH7.8-9.0条件下经6h滴度未见降低,但在pH3和pH11时,病毒被迅速灭活。

DPV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