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砚辞转头,目光中恢复了几分温柔,轻声道:“走吧,我们进城去。”
言语间,是对未来的一份坚定,也是对过往经历的深切回秦。
在前一世,那场肆虐近三载的天灾中,乡试的考题直指人心——“大旱之下,民生何依”。
秦砚辞当时所撰写的策论,主张通过建造水车、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休养生息,不仅论述了即时的粮食救济,更着眼于长远规划,为民众谋求长远福祉,体现了一名士子的远见卓识。
幸运的是,当时的帝王偶然间阅读到了秦砚辞的策论,并被其中深邃的见解和爱国之心所打动。
恰逢帝王微服私访至徽州,亲自登门拜访,一读到底,夜深仍意犹未尽,与其促膝长谈,探讨治国之道。
那个夜晚,年轻的秦砚辞满怀激情,畅谈自己心怀天下的理想与抱负,那份赤诚最终赢得了帝王的赏识。
之后的科举之路,从会试到殿试,帝王对他特别关注,使得秦砚辞连中六元,最终在殿试中被钦点为状元,迈入了翰林院的大门,进而踏入了权力的核心——内阁。
然而,随着帝王的英年早逝,秦砚辞遵循先帝遗愿,全力辅助新皇即位,最终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人……
这一系列的经历,宛如一部史诗,记录了一个士子的崛起,以及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辉煌历程。
重生于世,曾经波澜壮阔的梦想已经如晨雾般消散无踪,他心中仅剩的,是渴望家人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安然度日。
然而,当他目睹天下苍生饱受疾苦,那颗淡泊名利的心又不禁为之一颤,暗自思量,这纷扰尘世,众人该走向何方,才能觅得一丝安宁?
一日,春风和煦,凌瑾韵陪伴秦砚辞步入了古色古香的桂花楼。
店内,桃花木雕的窗棂透着暖阳,与外头绽放的杏花相互映衬,一派生机勃勃。
秦砚辞立于窗边,思绪万千,仿佛被过往与现实的交错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