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进入殿内,四女急着上前点香祭拜祈福。
龙逸与小和尚见了相视一笑,也上前做了个太极阴阳相抱的握拳手势,行了个道友礼,意示祝对方生生不息之意。
就在龙逸上前时,明显的能感觉到,大殿内有一股力量流动,心想这弥勒因为有大量的香火供应,到底是没有彻底消散。
看他周身的功德金光弥漫,也算是守护了一方平安,虽说在88年有过一次洪灾,但那次,并非地方性的,而是整个南方降雨量大增,剡东受损很是严重,但伤亡却并不大。
佛像秀骨清相,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雕刻精细,线条飘逸流畅,气度娴雅,表达了佛陀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仔细观瞻,使人悚心静虑,意境深沉。
佛像各部份的比例运用了透视原理,头部特意放大,使观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时能接受启示,进行洗礼。
神奇的是,观瞻者无论站与大殿何位,看大佛时都能与之对视,仿佛大佛在注视着自己一样。
大佛是古代的艺术和宗教的伟大创造,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最高水平。
造像年代与价值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比,是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伟绩。
拜过大佛,六人向着放生池的方向走去,先是经过面壁崖,岩壁上有米芾书“面壁”二字。旁边的“南无阿弥陀佛”是涂鸿占书,“少有洞天”则是毛玉佩的书。
旁边还种几棵高大的芭蕉树,左下处弯曲的巷道和佛道黄墙,显示着悠深历史。
走出黄墙巷道,迎面的是“天王殿”,这里坐着道家四将,四大天王:手持琵琶的持国天王。手握宝剑的增长天王。身缠青龙、手拿宝珠的广目天王。右手持宝伞,左手卧银貂的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个个面目凶狠,高大威猛,脚下还踩着鬼怪妖魔,看上去威严四散,霸气无比。
天王殿的中央,则是一座黄金色的七层佛塔,里面住着一个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出了天王殿就是真正的大佛寺入口,这里有一块石制牌坊,上面写着:古城古刹,这是书法家沙孟海的墨宝,两边还有幅对联: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
旁边还有两行小字,一边是剡东大佛寺。另一边写的是何年何月谁刻,谁写,还有两个暗红的印章。
放生池分内外池,池边有摩崖刻石多处,南面岩壁,刻有西方三圣佛名:“南阿弥陀佛”与“大势至菩萨”,这是弘一法师留下的书法。
“观自在菩萨”则是永和僧人书写的,每字大均有3~4平方米。
“放生池”三字石刻两处,外池为钱思廉书法,每字大16平方米
放生池旁边,还有隐岳洞、晋昙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师法塔等景点。
放生池现在没什么人,除了稀少的游客,就剩下几个拍照赚钱的摄影师,管理员坐在放生池中间的堤坝上,与人喝茶聊天。
出了放生池,就到了被誉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这里刚弄出一个一句点,一个两三米高,金黄色的笑弥勒,在他其中的一条腿上开了个门,里面则是几个小节目,比如:地主家的长工推磨磨豆腐,夜叉鬼脸,夜游神等。
千佛院原本的地基就是依山而建,本就高于路面大概有三丈左右,门口朝东南,庙门却是朝西南,建造在岩壁小坡下,因为下面的都是沉积岩,所以,千佛院的房基其实是挖出来的。
千佛禅院,俗称千佛岩,最早时是元化寺的所在地,以千佛石窟而得名,与大佛寺弥勒石像所在的石窟山头相邻,东西相望。
根据记载元化寺是东晋名寺,为高僧于法兰所创。
法兰弟子于道邃,创缘会宗,于法开创识含宗,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二宗。
当时在寺还有于法威、竺法兴、于法道、支法渊,梁·慧皎《高僧传》中都有记述。
元化寺到齐永明三年,受北方建云冈、龙门石窟影响,开始建石窟,造小佛千尊改名千佛院,比石城寺筹建石弥勒大像还早一年。
千佛石窟建成后与石城寺石像一小一大,一多一少,一南一北,一上一下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