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努尔哈赤带兵要账

司礼监 傲骨铁心 2187 字 3个月前

…….

诉状通篇看下来,看着字字好像血泪,但全是控诉性质,扣帽子的指责。一条一条列出,猛一看,这高淮干的可真是禽兽不如。

但细再看,除了罪名还是罪名,仅有的实例也只是指向敲诈商人,及至泛泛说十室九空之类骇人听闻,却经不起推敲的字眼。

类似这种文章,良臣觉得如果有必要,他也能弄十份出来,并且一份比一份猛。反正,往大了说,往坏了说,十条八条罪名不够狠,百八十条也不嫌多。

要说实在,还是那位奴酋实在,不搞太虚,七条罪名就能起兵了。

私扣军饷,良臣觉得高淮应当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资格。

高淮只是矿监税使,又不是蓟辽总督,也不是辽东都司巡抚,他怎么克扣军饷?

就算他敢,恐怕这九边的大头款也不是他这个只有千余税兵的矿监税使能吃得动的。

在辽东,真正的第一人可不是高淮,而是那位李大帅。

李成梁这个坐镇辽东几十年的巨头,能容忍一个阉寺扣他的军饷?

如果确有其事,良臣的判断则是,李成梁将这些军饷克扣了下来,然后分给了高淮一些,用意恐怕一为交好,二为合作。

毕竟,高淮这个辽东矿监税使,还有一层身份——钦差。

李成梁不想让皇帝知道一些事,必然就要买通高淮这个钦差。

这年头,身居高位者,没一个屁股是干净的。休说李成梁这个大军头了,内阁首辅叶向高也不是个干净人。

现在,这二人之间可能产生了利益冲突,要么高淮觉得翅膀硬了,想绕开李成梁弄得更多,亦或李成梁觉得高淮坐的太大,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和权力。

反正,矛盾是不可调和了,所以关门发生军变。军变一起,高淮想不死都难。

就算皇帝依旧如从前一样包庇高淮,克扣军饷这条罪名抛出来,高淮也是在劫难逃了。

无论事实真相是如何,只要万历真的为了平息军变,而罢除革杀高淮,那么良臣手中拿的这张诉状,就一定会成为高淮的罪证铁证,进而被引入史料。后人在研究万历年间矿监税使时,也一定会将此当成矿监税使的罪恶,进而抨击万历这个“主谋者”。

很遗憾,魏良臣是个比较叛逆的吊丝,所以,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同。

…….

高淮是太监,没法抢女人,要不然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了。

魏良臣笑吟吟的看着一众关门文武,发现不少军官神情都很尴尬。

当兵的嘛,就算是军官,也大多是大字不识的武夫一个。这种人,说的弯弯绕绕,咬文嚼字的,反而听不明白。

抢钱抢粮,最是实际。

闹了这么半天,诉求也好,鸣冤也好,不就是为了钱粮二字么。

这小太监,倒是说到心眼里了。

不少军官如此想道。

但他们可以这样想,却绝不能加以附和,要不然,成什么了?

上万人一起发动的大事件,到了,就轻飘飘一句因为你抢了我们的钱粮,让我们不好过,所以我们大家就一起决定让你过不好了?

“我等是替辽东军民做主,绝非天使所认为那般!”

王邦才很是愤怒,好好的为民请命,驱杀逆珰,怎的就成了什么抢钱抢粮了。这小太监到底是宫里出来的人,和高淮一样都是没鸟的货色,不向着高淮才怪。

有此念头,王邦才不禁思虑是否要给这小太监一些压力,或者吓吓他,让他知道帮高淮的下场是什么。

他看向李获阳,却发现后者正在跟身边人低语什么。

王邦才眉头微皱,视线重新落在小太监身上,发现这个小太监竟然一脸正色的看着他,沉声道:“这份诉状,我一定会呈给陛下。不过关禁既开,诸位还需管束好手下军士,不能再令生事。”

王邦才等人显然还想说什么,但良臣却以困乏为由,示意明日再说。并称明日还需到各堡看看,听取民情,然后照实回禀皇帝。

关门众文武你看我,我看你,均是没有主意。最后,还是王邦才和李获阳商量了一下,同意明日再说。待这众关门文武退下后,良臣将那张诉状给了李永贞,让他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