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元老之间

少主在朝,人言聪俊仁圣,俨然颇有祖宗仪态。

年仅八岁,已可读春秋,已能明礼法,知尊卑之教。

孝顺太母,亲近母后。

孺慕父皇帝,亲笔抄佛经。

登基之时,为群臣拥戴,依然能条理清楚。

汴京人言:官家颇具仁庙遗风!

司马光这些日子在这资圣禅院,不断听到那位少主的种种传说。

他也因为这些消息而不断振奋。

尤其是,当司马光得到了韩忠彦、王存等人的书信通报,确认了种种传言,确凿无疑。

他内心的振奋和喜悦是难以抑制的。

对士大夫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得上致君尧舜上。

假若有。

那就是在自己的辅佐下,天子为尧舜!

而少主,完美契合了司马光的理想模板。

聪俊仁圣,少年早慧,八岁读春秋,较之汉明帝也没有逊色之处。

虽居深宫,犹明礼法之教,知上下尊卑之别。

更能阐发圣人微言大义,作宽厚仁恕之见。

如此少主,纵观古今,也没几个大臣可以遇到。

而遇到的大臣,都是幸运的。

于是,司马光抹掉眼泪,对文彦博拱手道:“太师之教,吾铭记于心!”

“只是……”司马光望向汴京方向,拱手道:“未得天子诏命,擅自入京,非人臣可以做的事情!”

文彦博摇摇头,道:“不然!”

“去岁,大行皇帝曾有明诏:皇子延安郡王明春出阁,当以司马光、吕公著为师保!”

“此乃托孤也!”

“大行皇帝,明诏天下,托孤于君实,君实身为人臣,又岂能迟疑不前?”

“况且……”

文彦博道:“去岁十月,君实已做满了四任崇福宫使,依制度也当入京待阙!”

大宋制度,一切流官,哪怕只是最低的第七阶选人判司薄尉,每任满一期,都要回京待阙。

等待吏部(过去是审官院和流内铨)或者都堂、天子的任命。

正是因此,大宋宰相最大的权柄,始终都是堂除官员。

选人、用人,决定天下未来,也决定国家前途。

“抓紧入京吧!”文彦博语重心长的说道:“君实啊,天下都系在君实身上!”

“我等嘉佑老臣,皆老朽矣!”

说着,文彦博也落寞起来。

韩魏公既去,富韩公且随。

范文正公早已驾鹤,欧阳文忠风流尽于醉翁亭。

嘉佑重臣,昔年勠力同心,发动庆历新政,然后又推动庆历兴学的君子群贤,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了。

至于其他什么张方平、王拱辰……

庆历年间,都是小人、邪党!

文彦博能忍住没骂他们,就已经是在为大局着想。

……

PS:更正一个前文错误。

我看书看昏头了,写错了。

北宋天子驾崩到群臣请听政,不是七天,而是三天。

我脑子糊涂,把另外一个事情和这个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