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预言

听到晋王如此说,杨坚犹豫了一下,问道:“晋王,你以为此次科举所欠缺是什么?”

晋王想了想,回道:“儿臣见过吏部所递来的考生名册,寒门学子居多,世家学子甚少。原因无他,因世家子弟还是同以前一样,想要入仕,便由家中族老引荐,不用通过考试。

而寒门学子无人引荐,便只能入京应试。

儿臣以为,须得让天下人知道,应试才是入朝的正当之举。

儿臣建议,凡是入京应试的学子,应以官家的名义给予钱财资助,凡涉衣、食、住、行,都须在朝廷所认定商家行走,以免发生意外,以昭示朝廷爱才之心。

另外,为区分应试学子与普通学子的差别,应试学子所用的笔墨皆有相应固定的规制。还有——考试的时间、入考场的礼仪等,这些都需要礼部来制定,且严格执行。

还有,既然是考试,那必定会发生贪墨、作弊等不良之行。这便需要刑部、大理寺,来制定律法,对此种种行为作出惩治。

这一套作为下来,想必天下人都能看得明白科举的重要之处,父皇的良苦用心,也能为天下所知。”

简单一句话,现在科举没声势,那就扯起大旗,把声势搞大。最好把朝廷各部都拉进去,打开了知名度,自然能引得后来人。

杨坚勾了勾嘴角,问道:“天下所知?你能保证么?”

晋王定定看着杨坚,垂头拱手一礼,道:“儿臣愿尽力一试。”

并非杨坚不相信晋王,而是这次世家学子集体隐身另有隐情,并不是晋王所说的那个原因。

太子早与各世家打好了招呼,但凡叫得上号的世家,都不让自家的孩子去考科举。

就算有寒门学子去考试,他们的才学也比不过通过门荫入仕的世家子弟。

这样一来,就能让科举这把火慢慢熄掉,逐渐不为人所知,科举制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声浪,考过这一届,还会不会有下一届,就不一定了。

杨坚自是察觉到了当中的关窍,所以才会对太子冷嘲热讽,阴阳怪气。

现在杨坚听出了晋王口的意思,他要把科举这把火重新点燃起来,让所有人都看到,但凡有热光,总有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