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赵刚还下令将大部分物资转移至早已准备好的数个大型地下仓库中。
这些仓库并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早在攻占此地之初就已开始筹建。原先的想法是等我军撤离后,在这里埋上巨量炸药,当鬼子来打扫战场时收割一波。
后来我军改变了计划,没有撤离的打算,反而还要坚守物资中转站,所以就进一步将其扩大、加固,改造成了地下仓库。
如今,它们终于派上了用场,为防守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六十部先进的无人狙击单元被巧妙地布置在三道防线的各个角落。它们如同隐形的守护者,静静地等待着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随着防线的稳固与物资的安全转移,赵刚深知,这场战斗将是一场硬仗。
在这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他将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
从士兵素质来说,我军占有绝对优势,哪怕赵刚所能指挥的只是后勤保障部队,而非主力作战部队;而装备质量和数量更是与敌人有着天壤之别,我军是天,敌人是壤。
但我军的劣势是兵力不足,而且躲在碉堡内战斗,无法主动出击,较为被动。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困难是:缺水。
饮用水并不在物资清单之内,通常都要由部队就近取水。如果连水都要后勤部队来运输,那太占用宝贵的运力了。
如果李云龙在此,他可以指挥无人机空投一些水,再从系统空间里放出几十吨,轻而易举就能解决水源危机。
但赵刚显然不舍得动用无人机空投一些相对廉价的饮用水。
当初也没有想到这个物资中转站会有这么多部队驻扎,近一千人,只有两口水缸饮用水。
这两缸水还不仅仅供人饮用,发电机冷却也需要用水。
战士们得知这种境况后,洗澡、洗脸自然全部取消;甚至连尿液都舍不扔,要留着当冷却水来用!这份坚韧与牺牲,是对“一水多用”最深刻的诠释。
在相对密闭空间内煮尿,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自热口粮中的那点微薄水分,也被视为珍宝,被小心翼翼地集中起来,以供急需之用。
而那些本该热气腾腾、温暖人心的口粮,只能凉着下肚,尽管滋味大减,但战士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与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