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后,高大全通知岳仞:鬼子动了!
岳仞马上来了精神,让办事员出发、战士们做好准备。
这一带较为空旷,鬼子不仅有前出侦察的一个小队,两侧各三百米,也各有一个小队开道。
这让岳仞也捏了一把汗:北侧的那个小队,离前面的那个排不到两百米。
哪怕有人没忍住,打了个喷嚏,也有可能惊动鬼子。
而且鬼子还时不时漫无目的地朝着两侧开上几枪。
在鬼子看来,这样的配置已经不可能被伏击了。
但它们还是忽略了一点:山地作战,最重要的是大炮!
它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它们并不知道有个名词叫作“范弗里特弹药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名词是俄曼瑞克有名的山地战专家范弗里特,在上甘岭发明的。
历史上1951年8月18日6时,俄曼瑞克第2师以师的全部炮兵火力(中、轻炮7个营共126门和中、重迫击炮72门)一齐攻击上甘岭983高地。
虽然由于当时正在下雨而中止了空军支援,但因师长规定的是"在这次攻击中弹药没有限制"这样的方针,所以炮击用"非常激烈"这样一个词,可就说轻了。
目标高地和人民军的炮兵阵地完全被爆炸的烟尘所覆盖,使人感觉好像一个活人也没有了。
在这9天的战斗中所消耗的弹药,仅炮弹就约有36万发。
相当1门炮发射了2860发(平均一门炮1天320发)。
俄曼瑞克军的弹药消耗量是平常五倍,这就是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整个上甘岭战役,俄曼瑞克一方共消耗炮弹191万发。
这个词汇描述了一种不惜代价的强力军事打击策略,通过密集轰炸和炮击来消耗敌方资源,以迅速歼灭敌军。
范弗里特本人曾强调他的观点,认为应该大量使用弹药,而不是牺牲士兵。
他的目标是迅速击溃敌人,以减少自身的伤亡。
而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消耗的炮弹也不少,共消耗60mm口径以上炮弹发,其中81mm口径以上炮弹发。
其中包括喀秋莎火箭弹2037发。
山地作战的部队往往轻武器多,重武器少。谁能获得重武器的支援,往往谁就更容易获得优势。
当鬼子打头的两辆坦克到达龙尾沟时,这批鬼子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万炮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