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借势

霸蜀 庄不周 1671 字 1个月前

李严用了半年时间,连克襄阳、宛城,将南阳郡收入囊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用兵才能。相比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缓慢进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这个大将军当得名至实归,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不知兵的论断,为从诸葛亮手中夺回兵权,实现当初刘备遗诏奠定了基础。

如果一切顺利,诸葛亮将兵权拱手相让,甘心做一个只负责民事的丞相,也就等于拱手让出了蜀汉的控制权。没有兵权的丞相是不足惧的,兵权在手的大将军随时都可以弹劾丞相。

任何时候,兵权都是一个杀手锏。

诸葛亮不肯束手就缚,宁可丞相府在成都被大将军府压制得喘不过气来,也不肯放弃兵权,回到成都,无非是想将关中、陇右的兵权牢牢的抓在手中,利用北伐并州的战功来证明自己,从而达到反制李严的目的。

李严用皇帝的名义下诏,决定两三年之内不大动干戈,与民休息,也是想限制诸葛亮立功,至少不让他有借口动用全国之力出师。在李严看来,如果没有益州的帮助,仅凭汉中、关中的实力,诸葛亮能集结的力量非常有限,平定并州的可能性非常小。

所以对诸葛亮的出师并州,他并没有阻拦,而是抱着一种看戏的心态,等着诸葛亮劳师动众却一无所得的时候,再义正辞严的指责诸葛亮,坐实他不知兵的罪名。彻底剥夺他手中的兵权。

原本一切都和李严估计的差不多,唯有一件事有些意外,魏霸居然同意了诸葛亮用战马换烈火弹的要求,并且又同意诸葛亮用打白条的办法,前后给了诸葛亮一百二十万枚烈火弹,五十万石米。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帮助,且不说一百二十万枚烈火弹,仅是五十万石米,就给诸葛亮多出了两个月的时间。

李严很生气,不过他却拿魏霸没办法。这不是官方拨付。而是民间交易,从道理上来说,李严无法指责魏霸。等他击败了诸葛亮,独揽大权的时候。他再来追究魏霸的责任。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朝堂上对付政敌。理由从来都是次要的,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倚仗。

李严也清楚,魏霸这么做正是他心虚的表现。如果诸葛亮败得太惨。让李严独大,他的下场也不会太好。兔死狐悲,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也需要帮助诸葛亮。否则,仅凭诸葛亮的一张白条怎么可能换到百万枚烈火弹,五十万石米。

三人较力,就和三国纷争一样,敌人和盟友都是不固定的。除非一方占绝对优势,否则谁也没有十足的胜算,连横合纵是免不了的事情。

好在这一切都在李严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他相信魏霸也不会希望诸葛亮一家独大,一百二十万枚烈火弹、五十万石米,也不足以让诸葛亮奠定胜局。

可是,诸葛亮现在的推进速度却彻底动摇了李严的信心。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推进到洛阳外围,让他一个月的时间拿下襄阳的战绩显得那么苍白,那么不值一提。如果诸葛亮再顺利拿下洛阳城,那以后谁还会记得他李严拿下宛城的战绩?

面对凯旋的诸葛亮,他还有机会吗?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危机,不由得李严不紧张。

马谡也有些慌乱,不过,可能是因为他不是诸葛亮最直接的对手,所以他不像李严这么紧张,还保持着基本的理智。他思索片刻,笑了起来。

“大将军,丞相的进兵速度的确很快,可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马谡缓缓的吐了一口气,抬起头,笑容满面的看着李严:“大将军,与其说丞相进展神速,不如说魏军准备不足。自从函谷关迁到新址之后,函谷之险已经不存,曹真久病,兵力又不足,面对丞相的新锐之师,连战连败也在所难免。如今丞相兵临函谷关,离洛阳不到三十里,魏军已经退无可退,必然死守。丞相却是离长安千里,远途运输之难,可想而知。此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李严沉默不语。这些话都是空话,你可以说他有道理,也有可说他一点道理也没有。诸葛亮又不是第一次领兵,这些道理他能不懂?

“其次,丞相如此迅速进兵,恐怕也是不得已。现在已近腊月,离明年春耕还有三到四个月,他已经将汉中、关中的存粮抽调一空,十几万的壮丁聚集在战场上,如果不能在春耕之前解决战斗,让这些壮丁们回到土地上耕种,明年秋天,他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