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父子交易

“哦?”

刘备闻言顿时一愣,来了点儿兴趣:“我儿有何好事?”

刘封上前说道:“昨日与荀先生闲聊,聊到颍川阳城之战的事情,倒是让孩儿想起了一个人来。”

“阳城之战?”

刘备显然连阳城之战是何战役都不知道,自然猜不到刘封想起了谁来。

刘封赶忙解释道:“昔日孙策之父孙文台自荆南长沙北上,一路连杀两位两千石,夺下了南阳郡送给袁术。此后,袁术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让他得以入主豫州。”

袁术的表举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很大程度还是因为豫州第一大州汝南就是袁家的自留地。

豫州在东汉末年共有六百多万人口,而汝南一个郡就有两百一十万人,占了豫州三分之一。

即便只有汝南一个郡的支持,孙坚这个豫州刺史都算是坐稳了,更别提一旁的沛国相袁忠还是袁术的亲族。

因此,孙坚很快就稳住了豫州的形势,然后驻军颍川的阳城,并以此为基地,开始攻击洛阳的董卓军。

正因为孙坚的战绩太过出色,几乎以一己之力把董卓赶出了洛阳,收复河南尹。

结果,孙坚的战绩刺激的袁绍在河北待不住了,立刻表奏了会稽周氏兄弟三人中的周喁为豫州刺史,偷袭孙坚的大本营阳城,双方发生了极其惨烈的激战。

这一战名气不大,其实却是引出了许多后续事情。

首先,公孙瓒最亲近的兄弟公孙越在此战中为袁术军助战,却误中流矢而死。

因此,公孙瓒深恨袁绍,哪怕袁绍因此而让渤海太守的位置给公孙瓒,都没能阻止公孙瓒翻脸相攻,而且到死都不肯和袁绍和解。

其次,周家兄弟也因此和孙家结下深仇,最后为孙策灭门。

周氏兄弟三人,三弟周喁被袁绍表举为豫州刺史,在阳城战败之后,又在扬州九江抵抗袁术,最终还是不敌,在回家的路上让会稽太守许贡给杀了。

可这周喁的大兄周昕却还活着,现在正在老家会稽郡中,而且更巧的是,周昕竟然是陈蕃的门徒。

周家也是名门世家,在会稽郡中名列前茅,光是部曲就有两三千人之众。

虽然在豫州阳城和扬州九江损失惨重,但他在家乡乡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依旧十分之高,可说一呼百应。

毫不客气的说一句,会稽郡真要乱出什么事情来,周家的鼎立支持,是王朗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周昕少年时游历京城,于洛阳得遇陈蕃,后以师事之。后来在丹阳任太守,成为了袁术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那两个兄弟可是在坚守阴陵,直到孙家军的出现,才将他们赶过大江。

周昕此后一直坚守丹阳,直到孙贲发出告示,扬州的九江人民只能在周昕和袁术之间二选一,但凡敢选择周昕的,直接处死。

周昕得知此事后说道:“我虽不德,但百姓有何罪过?”

于是解散军队,放弃了丹阳城,成功返回会稽郡,于家中隐居。

听了刘封的解释,刘备已经恍然大悟。

“封儿,你的意思是,让陈逸修书给周昕?”

刘封点了点头:“不错,孩儿正是这个意思。陈逸乃是陈蕃之子,即便与周昕不识,周昕也定然要礼让三分。周氏与孙家原本就有旧怨,且在会稽郡根深蒂固,若能以陈逸的名义联络周昕,与其联手南北夹击孙策,对我们南下江东当有巨大裨益。”

“哦?”

刘备来了兴趣:“此事可行?”

刘封几乎打保票道:“必定可行。”

在历史上,孙策拿下吴郡之后,周昕就应王朗之请,招募乡兵部曲,为王朗抵抗孙策。

周昕借助河流和船只的优势,成功阻击孙策数月,还小占上风。

就在孙策束手无策的时候,孙静恰好给他出了个计策。

孙静乃是孙坚的弟弟,孙策的嫡亲叔叔,身在吴郡多年,对战场附近的地形极其了解,直接献计让孙策走小路绕袭王朗军背后,阵斩周昕,大破王朗。

没有陈逸的信,王朗都能请出周昕对抗孙策。

刘封现在再修书给周昕,让对方早做打算,那么积蓄的力量显然会更大,就能阻挡孙策更久。

唯一可虑的地方就是,周昕的弟弟周喁是死在许贡的手里,双方之间有杀弟之仇。

不过周昕历史上倒是没找许贡的麻烦,双方虽然没能合力对付孙策,却也没有内讧。

只要王朗和周昕能及时的进驻固陵,再提醒一下他们注意查渎道小路的布防,保住后方粮仓高迁屯,就能把孙策给阻挡在吴中。

如此一来,孙策最多也就占据了大半个吴郡,难以扩张,立时就会陷入四面楚歌。南面有王朗,西边有刘繇,北边有广陵,而吴郡内部,则有严白虎等群盗。

哪怕孙策有三头六臂,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到那时候,主动权可就到了刘封手里,他可以自由的选择合适的时机过江,而不必担心刘繇会撑不住了。

刘备听完之后,仔细一想,确实正如刘封所说的那样。

若是周昕能够帮着王朗堵住孙策南下,那他即便占领了大半个吴郡,那也只是个笼中之鸟罢了。

“我儿放心,为父立刻派人前往鲁国,请鲁相修书与周昕,请他务必出山辅佐刘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