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京城中发生的变化并不小。
朝堂之上,因为惠郡王在皇陵,太子利用这个时间将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今朝中近三分之一的大臣都站在他这边,其中还有几个户部和兵部的官员。
惠郡王一派的官员在惠郡王走的前两年比较安分,近来又在朝堂上蠢蠢欲动起来。
韩铮在这三年里也升了官,从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变成了从五品的侍讲学士,虽升的不高,却也算是在翰林院有了位置。
苏先生的小儿子苏逸也升了官,现今是工部侍郎,可谓前途无量。
对比之下,惠郡王那边的官员变动不大。
管理户部的依旧是黄尚书,但他没有了惠郡王的庇护之后,频频出事,一年中至少有四个月被罚俸或者禁足。
惠郡王的舅舅还是禁军统领,惠郡王不行,他舅舅却是个小心的,太子的人抓了几年都没有抓到可以将他从禁军统领的位置上拉下去的把柄。
简而言之,朝堂形势并不完全向着太子。
*
黎语这边。
火锅店和烧烤店的生意一直维持的不错,她这两年又增加了酸菜火锅,粥底火锅,即使在夏日,客人也依旧络绎不绝。
烧烤店里,新加了许多可以烤的海鲜。
这得归功于太子两年前提出的开放海市的新政策,因为这,东海州边上的几个县城成为了与外邦互市的重要港口,东海州与内地几个州府的交往也频繁了起来,运往京城的海鲜越来越多。
黎语见状,顺势推出了海鲜烧烤。
奶茶店,锦玉楼,手工坊,琉璃铺和胭脂铺按着黎语最开始的构想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每年收入颇为可观。
特别是琉璃铺的琉璃制品,不但供应给大禹朝的百姓,也被运到了大禹周边的几个小国,太子赚的盆满钵满。
可以说,太子已经不需要黎语再为他费心挣银子。
*
“二嫂,苏先生说他想吃九转大肠。”韩小梅走到灶房内说。
她已经长成了一个十六岁的大姑娘,跟黎语一样高,因为平日里也有念书识字,学习礼仪,她看起来跟世家大族的小姐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但她并不是只学礼仪,她还跟着黎语学习做生意的门道,所以她身上又多了属于市井女子的灵动。
黎语擦擦手站起身,把手边的盘子递过去,“我就猜到他要吃,早就做好了,正好你端过去。”
韩小梅接过来,正要走,韩铮从外面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