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仓场案引子暴跌的粮价(五千字章)

萧敬开始念拟定的中旨:“有上谕。正值秋收,两京一十三省普报丰收。有备者,无患也。未雨应绸缪。”

“各州县应趁丰年,广积谷粮,以备灾年。”

“凡州县十里以下者,积谷五千石;十里以上二十里以下者,积一万五千石;二十里者积两万石;八百里者积十九万石;卫千户所积五千石;百户所积三百石。”

“积谷过限者为称职,过者拔擢,不及者罚之。府、州、县及军卫官视此升黜。”

“钦此!”

这道旨意的初衷是好的。趁着丰年,让各地官仓广积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等遇到灾年就有了充足的粮食赈灾。

经是好经。

但王恕、马文升等久经宦海沉浮的人却知道,经需要一级一级的和尚去念。

到了最下面,经念成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他们此刻却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因为这是弘治帝独立拟定的第一条大政。身为辅政重臣,若此刻提出反对意见,必会损害皇帝的权威。

刘吉带头山呼:“皇上英明!”一众大臣应声附和。

常风也觉得这道旨意是英明的,是善政。

弘治帝又道:“积粮之事,限半年内完成。明年三月,朕将派出钦差至各地巡查,点验存粮数目。”

散朝之后,常风跟群臣一同退出御门外。

他听到了对弘治帝的囤粮大政截然不同的议论。

刘吉眉飞色舞的跟同僚说:“皇上真英明啊!百姓家都知道,丰收年景要囤下粮备荒。家国家国,一个国何尝不像一个家呢?”

“皇上拟出如此大善的中旨,我们内阁那边得立即拟旨施行。”

王恕问马文升:“你觉得呢?”

马文升低声道:“看看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壮壮一天天长大,已经学会了走路。

转眼到了弘治三年的阳春三月。

京城永定河畔。

常风领着糖糖、壮壮和刘笑嫣踏春。

十岁的糖糖采了一堆野花,插满了一岁半的小壮壮的脑袋。

壮壮还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挥着小拳头,表示对姑姑插花行为的愤怒。

二十四岁的常风叼着一根狗尾巴草,躺在草地上翘着二郎腿,惬意的享受着阳光。

距成化二十二年那个凶险的秋夜,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如今的常风已经今非昔比。他上得弘治帝的信任、下得卫中袍泽的支持。北镇抚使孙栾病重,北司一应事务,这半年来全都是他在打理。

升任北镇抚使,只是时间问题。

二月时,他以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毫不意外的名落孙山。毕竟会试是整个大明读书人中的翘楚大比。

他也没什么难过的。他这个皇帝红人参加会试,只是玩票而已。

九夫人没跟着过来踏青。现在常家刘笑嫣主外,九夫人主内。

刘笑嫣平日里跟京中贵妇交际,没事儿进宫探望义妹张皇后。

九夫人则管着家中仆人、用度、采买,柴米油盐一类。

美中不足的是,常风纳九夫人为妾已有一年零三个月,每隔几日二人就通宵达旦的荒唐,人都快被他玩坏了,却不见九夫人怀上身孕。

可能是九夫人在跟常风之前,便与他人有过床笫之事。她曾用过量的麝香避孕,导致如今不孕。当然,这事儿九夫人不可能告诉常风。

下晌,常风赶着马车,一家人回了府。

一进府,常风就看到九夫人正在指挥仆人们往家里一袋子一袋子的扛谷米。

常风有些奇怪:“你买这么多粮作什么?”

九夫人道:“咱们一家六口人,外带仆人六个,使唤丫头八个,再加上两个厨娘。二十二个人你知道一天要吃多少粮米嘛?”

常风如今也算京城中得势的红人。虽不贪污、不纳贿,可张皇后那边隔三差五的赏赐不是小数目。

老丈人刘秉义为官多年,攒了不少银子。刘笑嫣嫁过来时,陪嫁的银子、田地不是小数目。

九夫人做黑市生意多年。带过来的陪嫁同样是一个不菲的数字。

故常风家的日子,绝对称得上富贵。既是富贵人家,雇十几个仆人、使唤丫头和厨娘也在情理之中。

常风道:“那也不用买这么多啊。”

九夫人解释:“京城粮价掉了整整两成呢。你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趁着粮价低,多屯一些,能省不少钱呢。”

九夫人是个节俭之人。

常风有些奇怪:“你说粮价掉了两成?不对啊。应该是秋收之时粮价会跌。这大春时节,青黄不接。应该是粮价最高的时候。”

九夫人道:“我还能骗你不成?京城的米、粟、麦、黍全都比往年低两成呢!”

古代衡量一个朝代的兴盛,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粮价。

粮价越低,说明朝代越兴盛,产出越丰盈。

常风笑道:“要不都说皇上登基三年以来,大明已有了盛世光景嘛?嘿,粮价跌了这么多。”

常风还不知道,暴跌的粮价后,隐藏着一场仓场大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