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过一点,虎永刚一行到达了察布查尔县城。
既然这是个锡伯族的自治县,那第一站就去锡伯民俗风情园吧。
锡伯民俗风情园,位于察布查尔县城西部5公里的孙扎齐牛录乡,313省道旁边,为游客可以呈现的是“世界惟一,惟我独有”的锡伯民俗风格的独特魅力。
锡伯民俗风情园的大门和围墙是仿古城墙建造的,上面有锡伯族猎手射箭和锡伯族人跳舞的浮雕图案。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锡伯族人崇敬的英雄——图伯特的全身雕像。
大门两侧是西迁介绍图。和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浮雕。
【图伯特(1755年-1823年),乳名图克善(锡伯语,“牛犊”的意思),盛京(现在的沈阳市)北郊达子营人。
图伯特早年随父辈西迁伊犁戍边,18岁应试披甲,后升迁为锡伯营总管。
为解决粮食的紧缺问题,图伯特率400名兵丁与闲散,于1802年10月,开始劈山凿渠,引伊犁河水灌溉,开荒造田。
历7年苦战,至1808年,终于挖出了伊犁地区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大渠,当时称“锡伯渠”,后名为“察布查尔大渠”。】
图伯特雕像的一侧是造型突出的锡伯族风格建筑,宏伟壮观,气势震撼人心。
这些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有高大厚重的围墙,围墙有烽火台的垛口。
垛口插着八旗,分别为:正白、正黄、正兰、正红、镶白、镶黄、镶蓝、镶红,旗子在风中飘舞,呼呼有生气。
雕塑的另一侧,是锡伯文化博物馆,将锡伯族西迁史、屯垦戍边史和民族史三史合一,以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和民族生存发展为主要内容,收集了大量锡伯族人自西迁伊犁以来的传统用具、书籍和历史文献等。
馆内陈列着,锡伯族的发源地——嘎仙洞模拟实物、西迁路线图、卡伦图以及锡伯族和汉文化融合的渊源、锡伯族民居、婚俗。
锡伯族在其24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完整的语言和文字(在老家东北已失传),并且将锡伯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乐器、服装服饰、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延续传承。
虎永刚对各个少数民族的婚俗都很感兴趣,所以特别关注了一下锡伯族的婚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采取一夫一妻制,但只限于同族内通婚,而且本姓禁止通婚。
古时候,锡伯族的联姻方式有:小时候指腹为婚,到了成婚年龄才予以成婚的,叫“蛋婚”;
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
没有子嗣,招养老女婿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其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称之为“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