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介绍各地粟作物食品和相关食俗,展示小米酿酒、制醋工艺,表现多姿多彩的小米饮食文化,展现这种文化对历史和今天的影响。
第五集 稼穑之思
如今,\u0027粗粮主食化\u0027正改变人们的膳食方式,以谷子为首的杂粮产业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也在推动传统谷子糜子种植业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生态,我们将从传统中寻找智慧。
《吕氏春秋·审时》中国说:\u0027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u0027,\u0027天时、地利、人和\u0027里有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节气最初在汉初《太阳历》中出现并固定,作为粟作经验的总结,在随后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粟作农业的耕作方法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尊重多样性,有着朴素的循环农业理念。
晋东南至今还在使用古老的壕种法,在吕梁地区则有着类似的丰产沟,它们和《汉书》中记载的\u0027代田法\u0027十分相似,把田地开出沟垄,第一年在沟里播种,出苗后将垄上的杂草和土锄下来,逐步把沟填平,第二年在原来的垄处开沟耕种,实现了高效、可持续性的资源利用。\u0027种谷必杂五种\u0027是传统农业为了避免单一化危害而形成的传统。插花式的种植方法,如高田种粟、坡地种麦,使性质不同的土壤都可以有产出,同时也保留了生物多样性。湖北荆州曾是湖北最大产棉区和最大产粟区,证明了棉粟之间的依存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湾原住民布农人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轮作与混作,符合水土保持学原理,保持了生态的平衡,布农族的\u0027祈祷小米丰收歌\u0027,因多声部和声唱法蜚声海外,布农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蕴藏着人与小米共生的法则。
吸收历史上的粟作经验,现代小米生产者在生态种植上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
本集介绍传统粟作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以及现代小米生产企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继承传统,开拓现代粟作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第六集 文明之光
黄土高原,平均海拔一千八百米,总面积四十万平方公里,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全部由黄土堆塑而成的高原。现代科学家们通过对碳14的测量,发现这里也曾有温润的气候、丰沛的水源和茂密的森林。这片土地上,粟作物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周原是陕西渭河平原西部一片平展的台地,也是周的发祥地,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曾记载:\u0027周原膴膴,堇荼如饴\u0027,这里曾是粟作物繁盛的舞台。\u002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u0027流传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记载那个时代农耕文明的静美,黍谷山和粟山等地名则以另一种方式诉说文明的往事。
数千年粟作史是中华先民不断同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谷与黍是最抗旱的谷物,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基因,渗透到民族血脉中,内化为\u00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u0027。粟作物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养育了华夏文明,粟作精耕细作的传统背后是吃苦耐劳的勤奋和乐观向上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