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材料实验室样品的成功合成,如同在漫长黑暗中劈开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前路,也极大地振奋了匠人村“深空新材料”项目组所有人的士气。那块泛着幽蓝光泽、蕴含着惊人潜能的小小样品,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特制的惰性气体保护箱中,成为了整个实验室的圣物和希望象征。
然而,狂喜过后,是更加严峻的现实挑战。从实验室克级制备到满足深空探测器需求的规模化、稳定化生产,中间横亘着巨大的工程技术鸿沟。
“铁柱哥,现有的合成工艺太复杂,对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纯度的要求近乎苛刻,而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剧毒副产物,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且成本高昂。”李哲拿着初步的工艺放大评估报告,眉头紧锁,“按照这个路线,别说大规模生产,就连制备出足够进行下一步环境模拟测试的样品都极其困难,周期会非常长。”
严教授也面色凝重:“最关键的是第三步的‘能量场激发’环节,实验室里我们用小型粒子加速器模拟勉强能做到,但想要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稳定、均匀的能量场覆盖,以现有的技术装备……几乎不可能。”
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似乎又被现实的冷水浇得摇曳不定。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对初步成功表示了祝贺,但也委婉地提醒了项目的时间节点。压力,并未因初步的成功而减少,反而更加具体和紧迫。
铁柱沉默地听着汇报,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没有责怪任何人,深知这是前沿探索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既然现有的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走!”铁柱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我们不能被现有的工艺和设备限制住思路。李哲,让‘星璇’系统再次介入,将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成本、环保性作为新的边界条件,重新进行合成路径的全局优化计算!看看有没有更‘优雅’、更可行的化学路径!”
“另外,”他看向严教授,“我们能不能跳出传统的化学反应思路?比如,借鉴3D打印的增材制造理念,尝试用物理方法(如激光烧结、离子束沉积)直接逐层构建‘星尘’材料的微观拓扑结构?虽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也许是一条绕过复杂化学合成的新路?”
铁柱的大胆设想,让李哲和严教授都愣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新的光彩!是啊,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传统的化学釜罐?面对前所未有的材料,或许就需要前所未有的制备方法!
“我立刻调整‘星璇’的计算任务!”李哲兴奋地应道。
“物理方法……离子束沉积……”严教授喃喃自语,快速在纸上写画起来,“理论上……如果能够精确控制离子流的能量和角度,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设备和工艺控制……”
新的方向确定,项目组再次投入到紧张的攻关中。“星璇”系统全功率运行,海量的计算资源被投入到寻找新的合成路线上;同时,严教授也开始着手调研国际上前沿的物理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技术,评估其应用于“星尘”材料制备的可行性。
就在匠人村为“星尘”材料的产业化路径绞尽脑汁之时,一个沉寂许久的阴影,似乎又开始悄然活动。
首先是在一些国际专业的材料科学论坛和学术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极端环境智能材料”的讨论帖,内容看似是学术交流,但提问的角度和引用的零星数据,却隐隐指向匠人村正在攻关的“星尘”材料方向,带着一种试探性的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