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协议、种子与潜在风暴

与新生意识——技术部内部将其暂命名为“基石”——的规则对话,在极度谨慎和小心的前提下,缓慢而稳定地推进着。

这并非科幻故事中与外星智慧的言语交流,更像是一场在两个不同维度存在之间进行的、以数学和几何为语言的“学术研讨会”。

基地方面发送经过反复校验的基础规则模型、物理常数、逻辑命题。

“基石”则回以更加复杂、精妙的结构反馈,有时是对基地发送模型的优化和扩展,有时则是展示其自身内部规则循环的某个片段。

沈鸿团队夜以继日地破译、学习。

他们发现,“基石”的逻辑核心与林默构建的“秩序绿洲”高度同源,但其复杂度和自洽性远超当初林默仓促间建立的模型。

它像是一个将“平衡”理念发挥到极致的精密仪器,不断自我微调,维持着“绿洲”的稳定,并隐隐影响着周边更大范围的规则环境。

“它似乎……没有扩张的欲望,也没有攻击性。”沈鸿向江季黎汇报阶段性成果时总结道,“它的所有行为逻辑,都指向一个核心: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与和谐。对外界的交互,更像是它理解自身存在、验证自身模型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威胁到‘绿洲’的稳定,它大概率是友善的?”江季黎确认道。

“可以这么理解。但‘友善’这个词并不准确,它没有情感。更准确的说是……无害,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互利。”

沈鸿调出一组数据,“我们尝试发送了一些关于材料应力、能量流动效率的优化问题,它反馈的解决方案极其优雅,甚至帮助我们改进了三个能源核心的输出效率。它似乎很乐于见到周围环境(包括我们)也趋向于更稳定、更高效的状态。”

一个追求绝对平衡与稳定,并乐于分享优化方案的“邻居”。

这听起来几乎是理想的存在。

但江季黎并未放松警惕。

越是这样纯粹、逻辑自洽的存在,其行为模式越难以用常理揣度。一旦它的“稳定”定义与人类的生存需求发生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建立交互协议,明确边界。”江季黎指示,“所有发送给‘基石’的信息必须经过严格审核,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解为威胁或混乱因子的内容。同时,所有从它那里获得的技术或规则模型,必须在绝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验证,确认无害后才能考虑应用。”

“明白。”

就在与“基石”的交流逐渐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磨合期”时,赵小玥那边传来了新的、同样引人瞩目的发现。

在苏婉清的监护和沈鸿团队的设备辅助下,赵小玥开始系统性地绘制她所“看”到的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规则薄纱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