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

晨练结束,回到家中, 祖母王氏早已准备好了温热的粥菜和一碟脆生生的腌萝卜。简单的农家早饭,却充满了家的味道。用罢早饭,陈彦便回到自己那间简陋却整洁的书房。书房朝东,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书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亲手铺开微黄的宣纸,取出徽墨,注入清水,缓缓研磨,墨香渐渐弥漫开来。他摒弃了此前为应试而刻意追求的工整板正,转而临摹起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追求一种骨力遒劲、气势雄浑的境界。笔尖在纸上游走,一撇一捺,皆灌注心神,力求将心中那股因“小三元”而激发的浩然之气,融入笔端。窗外鸡鸣犬吠,孩童嬉闹,却丝毫不能扰乱他笔下的世界。这份定力,是长久苦练的结果,也是心性修为的体现。

上午时分, 家中便开始陆续有客人来访。左邻右舍的叔伯婶娘,提着鸡蛋、新摘的蔬菜、或是自家做的腊味等物事,前来道贺,顺便看看“秀才公”的风采。言语间满是淳朴的赞叹与羡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彦哥儿真是了不得!这么小年纪就中了秀才,还是案首!咱们陈家沟的风水好啊,出了文曲星!”隔壁的王大娘拉着陈彦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是啊是啊,以后可得好好教教我们家那小子,让他也跟着沾沾文气,哪怕能认几个字也好啊!”前院的李大叔憨厚地笑着。

就连村里几个平日调皮捣蛋的半大小子,被父母拽着过来,看到一身青衫、气质沉静的陈彦,也收敛了许多,眼神里带着好奇和一丝敬畏。

陈彦皆一一含笑接待,态度谦和,丝毫没有秀才公的架子。对于乡亲们的夸赞,他多是归功于师长教诲、祖宗保佑,显得十分得体。这份不骄不躁,更让乡邻们高看一眼,觉得这孩子不仅学问好,人品更是难得。

这日午后, 阳光正好,老族长陈德善拄着那根磨得光滑的枣木拐杖,亲自登门。陈彦将族长迎进堂屋,奉上粗茶。

族长呷了口茶,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笑意,道明了来意:“彦儿啊,你现在是咱们村,乃至全县都有名的秀才公了。族里几个老家伙商量着,想请你有空的时候,去村里的私塾给那些蒙童们讲讲课,不拘讲什么,讲讲你读书的心得,或者教他们认几个字,让他们也沾沾你的才气,见识一下真正的读书人是啥样,激励他们向上。你看如何?当然,不白讲,族里会凑些束修……”

陈彦闻言,略一思索,便欣然应允:“族长爷爷言重了。能为族中子弟尽一份力,是彦儿的荣幸,谈何束修?我明日便可过去。”

族长见他答应得爽快,且不提报酬,心中更是高兴,连连称好:“好!好!彦儿深明大义,是我陈氏一族之福啊!”

第二天, 陈彦便如约来到了村中的陈家私塾。私塾设在祠堂的偏院里,几间瓦房,虽简陋,却打扫得干净。塾师是一位姓陈的老童生,考了半辈子也未中秀才,见到已是“小三元”的陈彦,十分恭敬,执礼甚恭。学堂里,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童正襟危坐,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都有,其中就包括他的大弟陈松和小妹陈秀。孩子们看到这位传说中的“秀才大哥”真的来了,个个眼睛发亮,小手放在膝盖上,腰板挺得笔直,既有好奇,也有崇拜,连大气都不敢喘。

陈彦没有讲什么高深的经义,而是从蒙学最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讲起。但他讲得与众不同,并非简单让孩子们跟读背诵,而是结合历史故事、生活常识,解释字句的含义,讲述古人勤学的典故。他讲到“昔孟母,择邻处”,便引申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讲到“蚕吐丝,蜂酿蜜”,便讲述万物各司其职的道理。言语浅显,却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他还当场铺开纸墨,演示如何握笔、运笔,讲解字的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的道理。他让每个孩子都上前试着写几个字,然后耐心指点。陈松和陈秀听得格外认真,小胸脯挺得高高的,脸上满是自豪,当陈彦点到他们名字时,声音都格外响亮。

看着弟弟妹妹和村里孩子们那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陈彦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懵懂的孩童点燃一盏求学的灯,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或许,未来他们之中,也能走出几个秀才、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