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章 风声初动闻学政 家书遥寄暖人心
府试的喧嚣与荣耀渐渐沉淀下来,江陵府城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对于陈彦和赵修远而言,生活的重心却更加清晰和纯粹——那便是一个月后即将到来的院试。取得童生资格只是第一步,唯有通过院试,才能真正踏入士大夫的门槛,成为受人尊敬的秀才。因此,尽管赵文渊先生给了他们几日放松游玩的时间,但两人心中那根弦却始终紧绷着,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日里,悦来居客栈那间临时的书斋便成了他们的主战场。赵文渊先生的教学也更加严格和深入,不再局限于经义的背诵和文章的格式,而是更多地引导他们探讨经史子集背后的微言大义,分析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得失,并结合时政,锤炼他们撰写策论的能力。案头堆放的,除了经典注疏,更多了许多《资治通鉴》、《通典》之类的史论和政书。学习的强度与深度,远非县试、府试阶段可比。
这一日清晨,陈彦和赵修远照例早起,在客栈后院活动了一下筋骨后,便来到大堂准备用早饭。客栈里住着不少来自各地的学子,此时正是人声嘈杂的时候。他们寻了处靠窗的安静位置坐下,点了清粥小菜,边吃边低声讨论着昨日先生讲解的一篇关于漕运改革的策论。
邻桌几位年纪稍长的书生,似乎也是来应试的童生,正高声谈论着什么,声音不可避免地传了过来。
“听说了吗?今年主持咱们江陵府院试的学政大人,朝廷已经定下了!”
“哦?是哪位大人?消息可确切?”
“据说是新任的湖广道提学御史,胡平胡大人!”
“胡平?可是那位以‘锐意革新、抨击时弊’着称的胡御史?”
“正是他!听闻胡大人出身寒微,靠自身苦读入仕,最是厌恶浮华虚文,为官清正,但……政见也颇为激进,尤其看重实务策论,对那种只会寻章摘句、吟风弄月的文章,向来不屑一顾。”
“若是如此,今年的院试策问题,恐怕会格外棘手,偏向时务经世之学啊!”
“是啊,得赶紧多看看近期的邸报,了解一下朝中动向和地方实务才是……”
听到这番议论,陈彦和赵修远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都是一动。赵修远低声道:“师弟,若真如此,这位胡学政的喜好,倒是与你我近来所学侧重不谋而合。”陈彦微微点头,心中却想得更多。学政的偏好,往往决定了院试的取向。若这位胡大人果真重实务、厌虚文,那么经义文章固然是基础,但策问的比重和难度可能会大大增加,甚至诗赋的地位也会有所下降。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未必不是一种机遇。他暗自决定,回去后要将此事禀报先生,调整后续的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