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新通讯系统的初步重建

手背上的伤口还在渗血,焊枪留下的烫痕发红。我用冷水冲了会儿,手指慢慢能动了。图纸摊在桌上,炭笔画的线还在轻微晃动,像心跳不稳。

老周站在我旁边,手里拿着抗干扰装置的外壳。“电压调好了,不会冲毁模块。”

我点头,把装置接到主控台。屏幕亮了一下,信号监测条跳动两下,又沉下去。设备断电太久,内部元件老化,反应迟钝。

我闭眼,零域展开。意识沿着电路走,从电源入口开始,一段段查导通情况。能量流动有三处卡顿,都在接口位置。不是设计问题,是金属氧化导致接触不良。

“第三、第七和第十一接口需重重焊。”我说。

老周没问原因,直接拆开接线盒。他动作熟,焊枪一点就上。我盯着屏幕,等反馈。每修好一段,信号模拟图就亮一格。三处修完,基底噪声降了一半。

电流稳定了,但信号输出还是弱。天线增益不够,波束散得厉害,穿不过废墟里的电磁遮蔽层。

我看向校车顶部。那里装着偏转板,原本用来防辐射,现在可以改造成信号反射层。

我抬手,零域启动。一层薄结构在校车顶面生成,由细密的导电晶格组成。它不反光,也不增加重量,肉眼看不出来,但能定向引导信号波束,绕过倒塌的高楼盲区。

老周爬上车顶检查固定点。他敲了敲支架,确认没有松动。“结构没问题,可以加载信号。”

我们回到主控台,同步启动发射程序。

第一次,信号发出八秒后中断。电源波动引起谐振失衡,保护机制自动切断输出。

第二次,我把移动庇护所的动力电池组并联接入,提供稳压支持。信号撑到十二秒,穿透三层建筑群,在远处一个废弃基站上触发了中继响应。回传数据显示链路建立成功,但稳定性只有百分之四十三。

第三次,我调整了发射频率,避开两个常见干扰段。同时启用抗干扰装置的动态滤波模式,压制背景噪声。信号持续时间拉长到二十六秒,覆盖范围扩展到五公里,中继节点成功转发数据包。

屏幕上跳出连接成功的提示。

老周从车顶下来,走到我身边。“能用了?”

“能用。”我说,“有限范围内,双向通讯稳定。”

他看了眼记录板。“先测试内部联络。”

我拨通苏晴那边的终端。铃声响了三下,接通。

“听得到吗?”我问。

“清楚。”她的声音传来,“音质比以前好。”

挂断后,我打开区域扫描模式,主动搜寻周边频段的活跃信号。系统开始轮询,每三十秒切换一次接收频道。

老周坐下来,拿起笔记录初始参数。“接下来做什么?”

“等回应。”我说,“只要有人还在用标准协议发信,我们就能收到。”

他点头,把记录板放在一边。“我去检查备用电源,别再中途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