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登临泰山之巅,观日出云海,感受天地之浩大,自身之渺小,那胸中的块垒似乎也随之舒展;他漫步江南水乡,听雨打芭蕉,看小桥流水,在杏花春雨中软化那颗被血与火淬炼得过于坚硬的心;他深入大漠孤烟,体会长河落日的壮阔与寂寥,在无垠的沙海中放空自我,让风沙磨去心灵的棱角与污垢;他混迹于市井街头,看贩夫走卒为生计奔波,听稚子童言无忌欢笑,在平凡的人间烟火气中,重新寻回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与敬畏。
他不再刻意修炼,却无时无刻不在修行。观潮起潮落,悟动静之机;看花开花谢,明生死之道;察人情冷暖,体善恶之辨。他将这八年的见闻感悟,与自身所悟的太极阴阳、阴阳融合之理相互印证,心境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蜕变。
那身浓得化不开的煞气,在这日复一日的山水涤荡与红尘洗练中,如同被清澈泉水一遍遍冲洗的顽石,逐渐褪去了血色,消散于无形。道心之上的裂痕,也被一种更为博大、包容、平和的力量所弥合,变得比以往更加坚韧、通透、圆融。
这八年间,命运似乎也在为他未来的道路铺垫。他并非孤独前行,先后遇到了几位与他有缘的年轻人。
在华山脚下,他遇到了沉稳刚毅、心有侠义的俞莲舟;在襄阳旧地,救助了因调查魔教余孽而受伤、性格坚忍的俞岱岩;于长江畔,点化了机智敏锐、善于筹谋的张松溪;在北海之滨,遇到了天资聪颖、性情豪迈的张翠山;在江南书院外,引导了温文儒雅、剑术初成的殷梨亭;最后在武当山附近,收录了年纪最轻、赤子之心的莫声谷。
连同早已收入门墙的宋远桥,他座下共计七名弟子。他并未急于传授高深武功,而是首先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修养心性,将太极中正平和、阴阳平衡的理念融入日常言行。与这些弟子们的相处,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也反过来滋养了张君宝的内心,让他感受到了传承的责任与温暖,帮助他彻底从复仇的阴影中走出,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与道途方向。
八年期满,张君宝感觉心神澄澈,道基稳固,再无滞碍。他带着七位已然成长起来的弟子,重返武当山。
这一年,他七十岁。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目光深邃如星空,气息与山川融为一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武当山天柱峰顶,紫气东来之时,他集毕生武道感悟与人生智慧,正式开宗立派,立“武当”之名!他自取道号“三丰”,寓意乾坤并建,三才丰备,自此,世间多了一位张三丰张真人。
消息如春风般传遍江湖,引发的震动远超任何一次武林盛会!
这不仅是一位宗师开山立派,更是对一位荡魔巨擘的加冕!江湖中人不会忘记,是谁在魔焰滔天、正道式微的至暗时刻,一人一剑,白衣白发,从中原杀到西域,连斩逍遥王、殷百损、鬼使者等盖世魔头,将笼罩武林三十年的阴云硬生生撕碎,还了这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这份甲子荡魔的功绩,如日月昭昭,足以光耀千古,恩泽万代。武当派的创立,在所有人看来,是正道气运复兴的象征,是武林秩序重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