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监造纸作坊里的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白天,蔡琰要顶着李胖子那伙人阴冷的目光,在工棚里指导工匠,处理各种“意外”状况;晚上,还要和赵云一起分析形势,商量对策,提防暗算。一个月下来,两人都瘦了一圈,眼圈发黑。
但成效也是显着的。在蔡琰的悉心指导和赵云“接地气”的沟通下,一批年轻工匠和不得志的老师傅被成功争取了过来。他们亲眼看到了新技术的优势,也感受到了蔡琰的真诚和赵云的义气,干活格外卖力。作坊里渐渐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新风气。
然而,核心的阻力依然强大。李胖子和他手下的几个管事,牢牢控制着关键岗位和资源分配。他们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破坏,但消极怠工、阳奉阴违、制造小麻烦的手段层出不穷。革新进度,比预期的要慢。
更棘手的是,一个技术难题摆在了面前——原料处理效率太低!
少府监作坊用的主要原料是楮皮和麻。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用石灰水浸泡发酵,耗时极长,动辄数月,而且处理不均匀,严重影响纸张质量和产量。蔡琰虽然改进了蒸煮工艺,缩短了时间,但核心的“脱胶”环节,依然是个瓶颈。
“师姐,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别说革新了,连合格的纸都造不出几刀啊!”赵云看着堆积如山的原料,焦急地说。
蔡琰也是眉头紧锁。她知道,必须找到一个快速、高效、低成本处理原料的方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她把自己关在临时搭建的小书房里,翻遍了带来的所有关于造纸和化工的笔记典籍,苦苦思索。
这天傍晚,蔡琰正对着一堆化学符号和反应式发呆,赵云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肉汤走了进来。
“师姐,先吃点东西吧,别把身子熬坏了。”赵云把汤放在桌上,心疼地看着蔡琰憔悴的脸。
蔡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叹了口气:“赵师兄,我没事。只是这原料处理的问题,实在棘手。若能有一种强效的碱液,能快速分解植物纤维中的胶质就好了……”
“碱液?”赵云挠了挠头,“咱们用的石灰水不就是碱的吗?”
“石灰碱性不够强,而且杂质多,效果慢。”蔡琰摇摇头,“需要更强、更纯的碱……”
她说着,目光无意中扫过桌上那碗肉汤,汤面上漂浮着几点油花。她忽然想起什么,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窗边一个放着杂物的架子旁,拿起一个小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