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商要来的事在村里传开了。艾琳刚从账房出来,就听见几个妇女站在晒场边上议论。她们说的不是生意,而是圈舍扩建的事。
她径直走向议事堂。门开着,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张氏见她进来,挪了个位置让她坐下。艾琳没说话,先把带来的纸铺在桌上。纸上画着几排圈栏和一间小屋,旁边标着“饲料间”和“夜值休息处”。
“今天叫大家来,是想把养殖和加工的事定下来。”她说,“我们签了皮货商的协议,接下来还要接铁器商的订单。粗布和陶坯卖得出去,但赚得不多。要是能把布做成衣,陶烧成带盖的炖锅,价格能翻一倍。”
老李坐在角落,手里捏着烟斗:“你现在说得好听。牛羊养不活怎么办?饲料不够吃,圈里闹病,谁来赔?”
“前期成本由公仓出。”艾琳答,“饲料、木料、工具,都从集体账上走。你们只管出人出力,挣工分。亏了不算你们的,赚了大家一起分。”
有人问:“那加工厂建在哪?西头那块空地可是秋收时晒谷用的。”
“加工厂不占晒场。”艾琳站起来,走到门口,“我带你们去看。”
一行人往村西走。艾琳指着靠山脚的一片荒地:“这里地势高,排水好,以前没人用。挖平之后够建两间屋。等秋收开始,加工厂停工十天,全部人力去晒谷。”
一个中年女人还是摇头:“我家男人白天种地,晚上守牲口,哪有那么多力气?”
“轮值。”艾琳说,“每户每月只派一人,值夜三晚。记双倍工分,可换油盐或布匹。第一批报名的人,还能先领半袋麦子。”
没人说话。风吹过荒地,卷起一点尘土。
回到议事堂,艾琳拿出另一张纸:“我已经联系了北谷的牧师。他在那边管过二十年牲畜,懂疫病防治。三天后过来讲课,讲怎么喂料、清圈、认病症。谁想学,都能去听。”
张氏忽然站起身:“我报名。”
她这一动,李嫂也跟着举手。接着是老陶匠的徒弟,还有两个年轻后生。一共六个人。
艾琳立刻拿出本子登记名字。她一边写一边说:“第一批人先试三个月。每天记录喂食量、牲畜状态、耗柴耗水。月底汇总,看看有没有问题。发现问题就改,改好了再扩人。”
有人问:“万一来了病牛,传给全村怎么办?”
“隔离区早就划好了。”艾琳说,“新进的牲口必须关七天,确认没事才能入大圈。每天早晚各查一次体温,发现不对马上分开。”
又有人提:“要是外商突然不要货了呢?咱们自己吃不了这么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