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至顺三年七月,宿州闵子乡新丰里的暑气还未消散,马家小院里却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谁也没想到,这个在茅草屋中降生的女婴,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后,用一双“大脚”走出了一段传奇人生。她就是马秀英,史书上没记载她的本名,“秀英”二字是后人感念她的贤德补上的,而民间更愿意叫她“大脚马皇后”——这称呼里没有半分不敬,反倒藏着百姓对她接地气的喜爱。
马家祖上本是归德府的富豪,传到马公这一代,家底虽不如从前,但架不住马公是个出了名的“散财童子”。乡里谁家有难处,他二话不说就掏钱;遇到荒年,还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久而久之,“马二公(马公排行老二)善举”的名声传遍了宿州。可仗义疏财的代价就是家业日渐萧条,等到马秀英出生时,马家已经从“富豪”变成了“殷实农户”。更让人唏嘘的是,马秀英的母亲郑媪生下她没多久就病逝了,没尝过母爱的滋味,成了她童年最大的遗憾。
没有女儿的马公,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这个独生女。别的女孩从小被要求缠足,美其名曰“三寸金莲”,马公却心疼女儿,说“女子立足天地间,凭的是心慧,不是脚小”,硬是没让马秀英缠足。这在当时可是惊世骇俗的事,邻里背后议论纷纷,说马家姑娘将来怕是嫁不出去,马公却不以为然,依旧把马秀英宠得像个小公主。他请了先生教她读书写字,又让她跟着乡邻学女红,没想到马秀英天资聪颖,不仅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针线活更是做得又快又好,绣出来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连先生都称赞“此女日后必成大器”。
可惜好景不长,元朝末年的乱世,容不下这样安稳的小日子。马公因为替朋友打抱不平,失手杀了当地一个为非作歹的恶霸,为了躲避官府追捕,只能抛下年幼的女儿远走他乡。临行前,他抱着哭成泪人的马秀英,找到了自己的生死之交——濠州定远的郭子兴。此时的郭子兴还是个地方豪杰,为人仗义,见老友把女儿托付给自己,当即拍着胸脯保证:“二公放心,秀英就是我郭子兴的亲女儿,我定当视如己出!”
就这样,七岁的马秀英背井离乡,跟着郭子兴夫妇来到了濠州。郭子兴的妻子张氏温柔贤淑,见马秀英乖巧懂事,又是真心疼爱,不仅教她打理家事,还把自己的处世之道倾囊相授。在郭子兴府中,马秀英没有恃宠而骄,反而学会了察言观色、隐忍退让。府里的下人犯错,她总是悄悄帮忙遮掩;郭子兴与其他豪杰议事争执,她也能在一旁轻声细语地劝解,久而久之,不仅郭子兴夫妇对她愈发喜爱,府里上上下下都对这个“义女”敬重有加。
日子一天天过去,马秀英出落得亭亭玉立,既有大家闺秀的温婉,又有乱世女子的坚韧。她跟着郭子兴读了不少兵书战策,还学会了整理文书、清点账目,成了郭子兴身边的“得力助手”。而此时的天下,早已是风雨飘摇。元廷腐败,赋税苛重,加上黄河决堤、蝗灾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至正十二年,郭子兴也在濠州聚众起义,自称元帅,加入了红巾军的行列。濠州城一下子成了乱世中的是非之地,刀光剑影取代了往日的平静,而马秀英的人生,也将在这场乱世风云中,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郭子兴起义后,濠州城成了红巾军的据点,也吸引了各路英雄豪杰前来投奔。这一天,濠州城的城门外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容黝黑的年轻人,穿着破烂的僧衣,眼神却十分坚定。他就是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此时的他,刚从皇觉寺逃出来,家乡遭遇天灾人祸,父母兄弟全都饿死,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来投奔郭子兴。
守门的士兵见他衣衫褴褛,以为是元军的奸细,不由分说就把他绑了起来,准备拖去砍头。朱重八急了,大声喊着“我是来投奔郭元帅的,你们不能杀我!”恰巧郭子兴路过,见这个年轻人虽然落魄,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又听他声音洪亮,便动了恻隐之心,让人把他带了过来。
一番询问之下,郭子兴得知了朱重八的遭遇,也看出了他身上的勇猛与机智,当即决定把他留在军中,做了一名普通的步卒。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搅动天下的风云人物。朱重八作战勇猛,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而且脑子灵活,善于用兵,没多久就立下了不少战功,从步卒升到了九夫长,成了郭子兴身边的得力干将。
郭子兴对朱重八越来越赏识,可也渐渐生出了猜忌之心。毕竟朱重八太有本事了,军中不少将士都对他心悦诚服,这让郭子兴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身边一些小人的谗言,说朱重八“功高盖主,恐有二心”,郭子兴对朱重八的态度越发冷淡,甚至时不时地找机会打压他。
马秀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朱重八是个难得的人才,也知道他对郭子兴忠心耿耿,可翁婿之间的嫌隙一旦产生,很容易酿成大祸。于是,马秀英开始主动斡旋。她一方面更加孝顺郭子兴夫妇,每天亲自给张氏请安,把自己做的针线活送给她,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补贴家用;另一方面,她又时常在郭子兴面前为朱重八说好话,说他“作战勇猛是为了元帅的大业,将士信服是因为他军纪严明,绝无二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一次,郭子兴听信谗言,把朱重八关了禁闭,还下令不准给他送饭。马秀英得知后,急得团团转。她知道朱重八性格倔强,不会主动求饶,要是真的饿上几天,身体肯定吃不消。于是,她趁着伙房做饭的间隙,偷偷拿了两个刚出锅的热馒头,揣在怀里就往禁闭室跑。没想到刚出门,就遇到了张氏。张氏见她神色慌张,便拉住她说话,问她要去哪里。马秀英不敢说实话,只能硬着头皮应付,怀里的馒头烫得她胸口火辣辣地疼,却只能强忍着不敢动弹。等好不容易摆脱张氏,跑到禁闭室把馒头拿出来时,她的胸口已经被烫得红肿一片,朱重八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又感动又心疼,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好好待她。
这件事之后,郭子兴得知了真相,心里十分愧疚,也彻底打消了对朱重八的猜忌。他看着马秀英和朱重八之间的情意,又想到朱重八的才干,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萌生:不如把马秀英嫁给朱重八,这样既能笼络人心,又能让朱重八成为自己的女婿,彻底为自己所用。
当郭子兴把这个想法告诉马秀英和朱重八时,两人都愣住了。朱重八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个穷和尚出身的人,竟然能娶到元帅的义女;而马秀英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出身卑微,但眼神坚定、有勇有谋的年轻人,心里也生出了几分好感。就这样,在郭子兴的主持下,一场简单却意义非凡的婚礼在濠州军营中举行了。这一年,朱重八二十五岁,马秀英二十岁,郭子兴还特意给朱重八赐名“朱元璋”,字国瑞,寓意“诛灭元朝,平定天下”。
婚后的日子,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安稳、最幸福的时光。马秀英没有嫌弃朱元璋的出身,反而对他体贴入微。当时军营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每人每天的口粮都有限,马秀英总是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留给朱元璋,自己却经常饿肚子。朱元璋行军打仗需要携带大量的文书资料和备忘录,马秀英就亲自帮他整理分类,把这些东西打理得井井有条,哪怕朱元璋仓促之间需要,也能立刻找出来,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朱元璋性格急躁,容易意气用事,而马秀英却温柔贤淑,善于劝解。有一次,朱元璋因为一点小事和军中的将领发生了冲突,气得拔剑就要杀人,马秀英连忙上前拉住他,轻声说:“将军息怒,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将帅和睦才能打胜仗,要是因为一时冲动杀了将领,不仅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还会影响大局啊。”朱元璋听了她的话,慢慢冷静下来,仔细一想,确实是自己太冲动了,于是主动向那位将领道歉,化解了一场危机。
马秀英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还是军中将士的“贴心人”。她见将士们打仗辛苦,就带领将士们的家属,日夜不停地制作衣服和鞋袜,送到前线;遇到将士受伤,她还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嘘寒问暖。将士们都十分感念她的恩情,都说“朱将军有这样一位贤妻,是我们的福气”。
此时的朱元璋,在马秀英的辅佐下,势力越来越大。他不再是那个一无所有的朱重八,而是成了红巾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而马秀英,也不再是那个寄人篱下的孤女,而是成了朱元璋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为他日后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决定率军南渡长江,攻打集庆(今南京)。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集庆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拿下集庆,就等于拥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可当时的朱元璋兵力薄弱,装备简陋,面对的却是元军和其他起义军的双重夹击,形势十分严峻。
马秀英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她没有像其他女子那样哭哭啼啼地挽留朱元璋,而是坚定地说:“夫君放心去吧,后方有我,你只管安心打仗,我会照顾好将士们的家属,为你做好后勤保障。”临走前,她把自己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全部拿了出来,交给朱元璋充当军饷,又亲自为将士们缝制了战袍和鞋袜,鼓励他们奋勇杀敌。
朱元璋率军出发后,马秀英留在和州,主持后方事务。当时和州的粮食十分短缺,将士们的家属经常吃不饱饭,马秀英就带头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大家。她还组织妇女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缓解了粮食危机。有一次,元军突然偷袭和州,城里的百姓和将士家属都慌作一团,马秀英却临危不乱,她一面组织妇女们拿起武器保卫城池,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去给朱元璋送信。在她的沉着指挥下,和州军民坚守城池,直到朱元璋率军回援,击退了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