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卫宣姜:错嫁卫室风波起,可怜身不由己伤!

本是齐宫娇贵女,错嫁卫室风波。

公翁谋娶乱纲常。

子亡夫逝后,何处觅安康?

半生浮沉如戏梦,史书功过难量。

红颜未必是祸殃。

可怜身不由己,徒留千古伤。

约公元前720年,齐国临淄的宫殿里,有个姑娘正对着铜镜发愁——不是愁妆容不好看,是愁自己的婚事。这姑娘就是齐僖公的大女儿,宣姜。

按当时的配置,宣姜妥妥是春秋版“顶级白富美”:爹是齐国国君,手握重兵还富得流油;自己长得那叫一个倾国倾城,《左传·桓公十六年》里虽没直接写她的容貌,但后来卫国人写诗骂她时,都得先夸一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可见颜值是真能打。放在现在,她就是热搜常客,随便发个动态都能引爆全网的那种。

不过宣姜可没心思当“流量明星”,她跟当时所有贵族姑娘一样,人生目标就一个:嫁个好老公,安稳过一辈子。而她的“未婚夫”,是卫国的太子急子(也叫汲子)。

说起急子,那也是春秋时期的“优质男青年”代表:卫宣公的嫡长子,人品端正,还会写诗(据说《诗经》里好几首诗都跟他有关),长得也帅。齐僖公一开始也觉得这门亲事靠谱,毕竟卫国跟齐国都是大国,联姻能强强联合,女儿嫁过去还是太子妃,将来就是卫国夫人,简直是“双赢”的完美剧本。

宣姜自己也挺期待的,毕竟听身边人说,急子是个温柔体贴的人。她甚至偷偷幻想过,嫁过去之后,跟急子一起在卫国的田埂上散步,看夕阳西下,再生几个可爱的孩子,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为了让女儿风风光光出嫁,齐僖公准备了超级丰厚的嫁妆:金银珠宝装了五十车,绫罗绸缎堆得像小山,还有一百多个陪嫁的宫女和侍卫。送亲队伍从齐国出发时,那阵仗比过节还热闹,路上的老百姓都挤着看,有人说:“这哪是嫁姑娘啊,简直是搬了半个齐国国库过去!”

宣姜坐在华丽的马车里,撩开帘子看着外面的景象,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她问身边的侍女:“你说,太子急子会不会喜欢我啊?”

侍女笑着说:“小姐您这么漂亮,又这么贤惠,太子殿下肯定会喜欢您的!”

宣姜听了,脸上泛起红晕,又把帘子放了下来,开始默默盘算着到了卫国之后该怎么跟急子相处,怎么打理太子府的事务。她不知道的是,这场看似完美的婚事,从一开始就埋了一颗“炸弹”——而引爆这颗炸弹的,正是她未来的公公,卫宣公。

卫宣公这个人,在春秋史上也算个“奇葩”。他年轻的时候就不务正业,跟自己父亲的小妾私通,还生了个儿子叫急子(也就是宣姜的未婚夫),后来当了国君,还是改不了荒淫无道的毛病。

早在宣姜还没到卫国的时候,卫宣公就听说了这位齐国公主长得特别漂亮,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我这儿子运气也太好了,能娶到这么美的媳妇?不行,我得先看看。”

于是,卫宣公特意在黄河边上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美其名曰“新台”,说是要在这里迎接未来的儿媳妇,其实是想趁机一睹宣姜的芳容。

等宣姜的送亲队伍到了黄河边,卫宣公迫不及待地去了新台。当他看到宣姜从马车里走出来的那一刻,眼睛都直了——那时候的宣姜才十五六岁,正是青春貌美的年纪,皮肤雪白,眼睛像秋水一样,笑起来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比卫宣公见过的所有女人都好看。

卫宣公心里瞬间就不平衡了:“这么好的姑娘,怎么能嫁给我那个木头儿子?不行,我得把她抢过来!”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野草一样疯长。卫宣公也不管什么伦理道德,立马召集了几个心腹大臣,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大臣们一开始都吓傻了,纷纷劝他:“国君,这可不行啊!太子是您的儿子,宣姜是太子的未婚妻,您要是这么做,不仅会被天下人笑话,还会得罪齐国啊!”

卫宣公却满不在乎:“我是卫国国君,我说了算!齐国那边,我派人去解释一下,大不了多给他们点好处。至于天下人怎么说,我才不管呢!”

紧接着,卫宣公就开始实施他的“抢婚计划”。他先把太子急子派去了宋国,说有重要的外交任务,其实是想支开他,免得碍事。然后,他又派人去跟宣姜说:“太子殿下临时有急事,国君特意来迎接您,先请您在新台住下,等太子回来再举行婚礼。”

宣姜那时候年纪小,又刚到卫国,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就信了这话,跟着卫宣公去了新台。她还以为卫宣公是个和蔼可亲的公公,心里还挺感激他这么周到。

可到了晚上,宣姜才发现不对劲——卫宣公竟然要跟她同房!宣姜吓得脸色惨白,赶紧说:“国君,您是太子的父亲,我是太子的未婚妻,您不能这样做!”

卫宣公却嬉皮笑脸地说:“姑娘,我知道你是急子的未婚妻,但我看你这么漂亮,实在是喜欢得紧。你要是跟了我,以后就是卫国的夫人,比当太子妃还风光。急子那边,我会给他另外找个媳妇,你就别推辞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宣姜这才明白,自己被坑了!她又气又怕,哭着说:“我是齐国的公主,是来嫁给太子的,不是来嫁给您的!您要是这样做,我爹肯定不会放过您的!”

“你爹那边我已经派人去说了,他不会反对的。”卫宣公说着,就强行把宣姜留在了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