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闯王李自成:米脂揭竿撼大明,九宫山下是非存!

米脂寒窑诞烈魂,揭竿敢撼大明根。

均田免赋赢民望,紫禁登坛动帝阍。

山海关前兵甲散,九宫山下是非存。

一生功过凭谁论,只剩悲歌绕故村。

公元1606年,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的一间破窑洞里,寒风顺着墙缝往里灌,李守忠裹紧了怀里的婴儿,对着油灯叹了口气。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自成”,盼着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别像他一样一辈子刨土还填不饱肚子。可他不知道,这个在饥寒中出生的娃,将来会把大明朝的江山搅得底朝天,最后却连个像样的结局都没有,活成了明末最跌宕起伏的“逆袭剧本”,也成了最让人唏嘘的“悲剧主角”。

李自成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穷到只剩一口气”。陕西这地方,在明朝末年就没安生过——万历年间开始,要么旱灾,要么蝗灾,地里的庄稼长得比人还矮,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实在没的吃就吃观音土,吃了观音土拉不出来,最后活活胀死的人到处都是。

李自成家也一样,爹李守忠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来,一年忙到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为了让李自成能活下去,李守忠咬咬牙,把他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寄名和尚”——不是真要他出家,就是想借寺庙的“香火气”保孩子平安,顺便在寺庙混口粥喝。可寺庙里的粮食也不够,小李自成每天还是饿肚子,经常偷偷跑到山上挖野草根,有时候运气好,能抓只兔子,烤着吃了就算开荤了。

稍微大一点,李自成不想再靠寺庙接济,就去给地主艾诏家放牛。这活看着简单,其实苦得很:每天天不亮就得把牛赶到山上,中午只能啃口干粮,天黑了还得把牛赶回来,要是牛瘦了一斤,就得挨一鞭子。有次,李自成和几个放牛的小伙伴实在饿得受不了,看着地主家肥嘟嘟的小牛,几个人一合计,干脆把小牛杀了,架在火上烤着吃了。吃完后,几个人怕被地主发现,就把牛尾巴插进石缝里,谎称牛“自己钻山洞里,拽不出来了”。结果地主艾诏哪那么好骗,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把戏,把李自成按在地上一顿好打,打得他皮开肉绽,还把他赶了出去,连工钱都没给。

没了活路,李自成只能四处漂泊,后来在银川驿站找了个“驿卒”的差事。这驿卒,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快递员+招待所服务员”,主要工作是送公文、接待过往官员,虽然工资不高,但好歹是个“体制内边缘岗”,能混口饭吃。李自成干得挺卖力,骑马送公文比谁都快,遇到紧急公文,他能连夜赶路,马跑累了就换一匹,从来没误过事;接待官员的时候,他也恭恭敬敬,端茶倒水、安排住宿,把官员伺候得舒舒服服。本以为能就这么安稳过下去,可命运偏要跟他开玩笑。

明朝末年,朝廷财政早就亏空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光给自己儿子福王朱常洵就花了几百万两银子;后来又打萨尔浒之战、抗后金,军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到了崇祯皇帝继位,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为了省钱,崇祯皇帝听了大臣的建议,下了道命令:裁撤全国驿站。这道命令下来,李自成直接失业了,从“体制内打工人”又变回了“无业游民”。

屋漏偏逢连夜雨,失业后的李自成还欠了地主艾诏的钱——之前给艾诏放牛,没拿到工钱,反而因为“丢牛”欠了艾诏一笔赔偿款。艾诏见李自成失业了,怕他赖账,就把他告到了米脂县衙。县官收了艾诏的好处,不问青红皂白,把李自成抓起来,打了四十大板,还判了他“斩立决”,关在大牢里,等着秋天问斩。

李自成在大牢里越想越气:“我给朝廷干活,朝廷说裁就裁;我欠了点钱,就要被砍头,这大明朝还有天理吗?”幸亏大牢里有个狱卒叫高立功,跟李自成是同乡,同情他的遭遇,偷偷把他放了出来。死里逃生的李自成,不敢回米脂,只能躲在外面。后来他偷偷潜回家,想拿点东西再跑,结果正好撞见妻子韩金儿和同村的盖虎在一起鬼混。

李自成本来就一肚子火,这下彻底爆发了——他这辈子,没吃过几顿饱饭,没享过几天福,连自己的妻子都背叛自己。他冲上去,手起刀落,杀了韩金儿和盖虎。杀了人,闯了大祸,李自成知道自己在米脂待不下去了,只能带着侄子李过,连夜逃到甘肃,投了边军。

在边军里,李自成凭着一身力气和敢打敢拼的劲,很快就当上了把总——这是个小官,管着几十个人。可边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朝廷欠饷是常事,士兵们连饭都吃不上,有时候只能靠抢老百姓的东西过日子。公元1629年,后金(后来的清朝)军队绕过山海关,从蒙古攻入内地,劫掠了永平、遵化等地,直逼北京。崇祯皇帝急调全国各地的边军去北京勤王,李自成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命令。

可部队走到半路,因为欠饷问题,士兵们哗变了——士兵们已经半年没拿到军饷了,连饭都吃不上,谁还有心思去北京勤王?李自成一看,这大明朝是真没救了,朝廷不管士兵死活,老百姓也活不下去,干脆跟着哗变的士兵一起,举起了反旗。从此,那个只想混口饭吃的李自成,成了大明王朝的“反骨仔”,走上了一条要么成功、要么死的路。

小主,

刚起义的时候,李自成就是个“小喽啰”,跟着闯王高迎祥混。高迎祥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老牌领袖,手下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比如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大家都叫他“闯王”,意思是“敢闯敢拼的王”。李自成跟着高迎祥,从陕西打到山西,再打到河南,一路上打了不少仗,也学到了不少打仗的本事。

李自成打仗有个特点——不要命。每次冲锋,他都冲在最前面,手里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敌人见了都怕。有次跟明军打仗,高迎祥被明军将领贺人龙包围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李自成带着十几个亲信,骑着马,拿着大刀,从明军的包围圈里杀开一条血路,把高迎祥救了出来。高迎祥对他刮目相看,从此把他当成心腹,还封他为“闯将”,让他统领一部分军队。

李自成不仅能打,还很会笼络人心。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很多都是“流寇”——走到哪抢到哪,不仅抢官府的钱,还抢老百姓的粮食和财物,老百姓见了就躲,像躲瘟疫一样。可李自成不一样,他规定士兵“不许扰民,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不许伤害老百姓”,要是有士兵违反了规定,轻则打板子,重则砍头。

而且,李自成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口号——“均田免赋”。就是说,把地主的土地分给老百姓,免除老百姓的赋税。这个口号在当时简直就是“王炸”——明朝末年,土地都被地主和官僚霸占了,老百姓没有土地,还得交沉重的赋税,比如“辽饷”“剿饷”“练饷”,这三饷加起来,比平时的赋税还多,老百姓根本交不起,只能卖儿卖女。现在李自成说要“均田免赋”,老百姓能不高兴吗?

于是,老百姓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还编了歌谣到处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明季北略》)这些歌谣就像现在的“洗脑神曲”一样,传遍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李自成的队伍也越来越大,从几千人发展到了几万人。

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周至被明军将领孙传庭俘虏。当时高迎祥想从周至突围,结果中了孙传庭的埋伏,全军覆没,高迎祥本人也被抓住了。后来,高迎祥被押到北京,凌迟处死。高迎祥死后,起义军群龙无首,大家就推举李自成为新的“闯王”。从此,李自成成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核心领袖,开始带领着起义军,跟大明王朝展开了正面硬刚。

可起义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元1638年,明军将领洪承畴、孙传庭率领大军,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发起了猛烈进攻。洪承畴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孙传庭也很会打仗,两人配合默契,把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李自成先是在潼关被孙传庭打败,然后又在商洛山被洪承畴包围,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躲到了商洛山里的密林中。

这是李自成起义以来最惨的一次——身边的亲信死的死、散的散,他自己也受了伤,胳膊上被箭射穿了,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有好几次,明军搜山的时候,都快搜到他藏身的山洞了,幸亏有当地的老百姓帮忙掩护,他才逃过一劫。很多人都以为,李自成这下肯定完了,再也翻不起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