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嫡子尊,淮南割据势称尊。
玉玺迷心称仲帝,骄奢失道丧民心。
众叛亲离成丧犬,呕血江亭梦已沉。
人生若不戒狂妄,纵有良基也化尘。
东汉末年的汝南袁氏,那是妥妥的顶级门阀——四代人出了五个三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家族天花板。而袁术,就是这个顶级豪门里的嫡长子(父亲袁逢的正妻所生),比他那个庶出的哥哥袁绍,在家族里的正统地位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要是生在和平年代,袁术大概率能靠着家族关系,一路顺风顺水当大官,安稳过一辈子。可他偏偏生在了汉末乱世,还自带一身嫡子优越感,觉得全天下就该围着他转。《后汉书·袁术传》里说他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意思是袁术年轻时喜欢跟一群贵族子弟架鹰遛狗,玩得很疯,后来稍微收敛了点——但那股子我是豪门嫡子我最牛的劲儿,从来没改过。
跟袁绍靠养名士、树口碑攒人气不同,袁术走的是资源碾压路线。他一出道就当了郎中(宫廷侍卫官),后来又升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全是靠家族关系安排的。别人还在底层摸爬滚打时,他已经是朝廷的中高级官员,手里握着实权,身边围着一群想抱大腿的人。
不过袁术的跟他的完全不匹配。他总觉得自己是嫡子,袁绍是庶出,就该压袁绍一头。有一次,袁绍想跟他联手干件大事,他直接怼回去:你一个庶子,也配跟我平起平坐?气得袁绍差点跟他断绝关系。这也为后来兄弟俩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在袁术眼里,全天下只有他才配继承袁家的家业,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乱政,废立皇帝,把洛阳搞得乌烟瘴气。袁术一看形势不对,心想留在这里迟早被董卓收拾,干脆带着手下逃离洛阳,跑到了南阳(今河南南阳)。
南阳是当时的富庶之地,人口多、粮食足,袁术一来就看上了这块宝地。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是个软骨头,袁术没费多大劲,就设计杀了张咨,吞并了南阳的军队和粮草,一下子成了有地盘、有军队的军阀。《后汉书·袁术传》记载:术到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术。术怒,遂进兵攻咨,斩之,尽并其众。——短短几句话,就把袁术的和写得明明白白。
袁术在南阳没待多久,就因为太能折腾,把老百姓惹毛了。他天天征收重税,还纵容士兵抢掠,南阳的老百姓从欢迎袁术变成了恨死袁术,纷纷逃到外地。袁绍一看弟弟把南阳搞成这样,还想趁机抢他的地盘,就联合曹操一起攻打袁术。袁术打不过曹袁联军,只能带着残余的军队向南逃跑,最后跑到了淮南(今安徽、江苏一带)。
淮南比南阳更富庶,还有长江天险可以防守,袁术一下子又满血复活了。他攻占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大本营,自封为左将军,还兼管扬州、徐州、豫州三州的军事,俨然成了淮南地区的土皇帝。
这时候的袁术,手里握着一手好牌:淮南有百万人口,每年能收很多粮食;他手下有孙策(后来江东孙氏的创始人)这样的猛将,还有杨弘、张勋这样的谋士;更重要的是,他还从孙坚手里得到了传国玉玺——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天命所归的象征,谁拿到它,谁就有资格称帝。
自从拿到传国玉玺,袁术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他天天对着玉玺发呆,心里琢磨:现在汉朝都快完了,我是四世三公的嫡子,手里又有玉玺,这不就是老天爷让我当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