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本来以为玄烨会挽留他,没想到玄烨真的要撤藩,气得直拍桌子。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竖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正式造反。他率军攻占了贵州、湖南等地,还派人联系尚可喜、耿精忠,让他们一起造反。尚可喜一开始不愿意,可他儿子尚之信想当“土皇帝”,就软禁了尚可喜,加入了叛军;耿精忠也跟着造反,率军攻占了福建、浙江等地。
短短几个月,叛军就占领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大清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玄烨虽然年轻,却一点都不慌——他早就料到吴三桂会造反,提前做了准备。他任命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军攻打湖南的吴三桂;任命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攻打福建的耿精忠;任命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攻打江西、广东的叛军。
可战争一开始打得并不顺利。勒尔锦是个草包将军,率军到了湖南后,不敢跟吴三桂打仗,整天躲在营地里喝酒;杰书也被耿精忠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差点丢了浙江。玄烨气得把勒尔锦召回北京,革了他的职,又派图海去代替杰书。图海是个打仗的好手,到了浙江后,很快就稳住了局势,还招降了耿精忠。
另一边,吴三桂虽然一开始打得很顺,可他年纪大了(当时已经61岁),没什么野心,只想在南方当“土皇帝”,打下湖南后就停止了进攻,给了玄烨喘息的机会。玄烨抓住这个机会,调整战略——先集中兵力打吴三桂的部下,再切断吴三桂的粮道,慢慢消耗吴三桂的实力。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就在湖南衡阳称帝,建立了“大周”政权。可没几个月,他就病死了。吴三桂一死,叛军就没了主心骨,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却根本控制不了叛军。
玄烨趁机下令全面进攻,明军节节胜利。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攻占了云南昆明,吴世璠自杀身亡,三藩之乱终于平定。这场战争打了8年,虽然消耗了大清不少国力,可也彻底消除了分裂的隐患,让大清的统治更加稳固。
《清史稿·圣祖本纪》里说:“二十年十月,云南平。上谕曰:‘三藩之乱,累年用兵,民生凋敝,今乱已定,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玄烨知道,战争结束后,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下令减免南方各省的赋税,鼓励流民回乡种地,大清的经济慢慢恢复了过来。
平定三藩后,玄烨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的台湾,被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控制着。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收复台湾后,就把台湾当成了“反清复明”的基地。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位,继续跟清朝对抗;郑经死后,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位,当时只有12岁,朝政被冯锡范、刘国轩等大臣把持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湾孤悬海外,要是不收复,不仅会成为清朝的“后患”,还会影响东南沿海的贸易和安全。玄烨早就想收复台湾了,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将领——清军大多是骑兵,擅长在陆地上打仗,不擅长海战,而台湾的军队都是水师,战斗力很强。
就在玄烨发愁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施琅。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早年跟着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打仗,后来投降了清朝。他熟悉台湾的水师情况,还懂海战战术,是收复台湾的最佳人选。可大臣们反对——施琅以前是郑成功的部下,有人怀疑他“心怀二心”,要是让他率军去打台湾,说不定会跟郑克塽勾结。
玄烨却不这么认为。他召见施琅,问他:“你要是率军去打台湾,有把握吗?”施琅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臣跟郑成功有血海深仇(郑成功当年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臣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台湾,为家人报仇,也为大清效力!只要陛下给臣足够的水师和粮草,臣保证半年内拿下台湾!”
玄烨相信了施琅,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负责训练水师,准备收复台湾。施琅果然没让人失望——他花了两年时间,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还建造了很多战船,准备得差不多了。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率领水师两万多人,战船三百多艘,从福建厦门出发,向台湾进军。郑克塽得知后,派刘国轩率军在澎湖列岛抵抗——澎湖是台湾的门户,只要守住澎湖,就能阻止清军进攻台湾。
刘国轩在澎湖的各个岛屿上修筑了炮台,还派战船封锁了海面,想把清军挡在澎湖之外。施琅知道澎湖不好打,就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派一部分战船假装进攻澎湖的东侧,吸引刘国轩的注意力,然后自己率领主力战船,从澎湖的西侧进攻。
双方在澎湖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施琅亲自率军冲锋,不幸被炮弹击中了眼睛,鲜血直流,可他还是坚持指挥战斗。清军将士看到主帅这么勇敢,士气大振,纷纷冲锋陷阵。刘国轩的军队抵挡不住,战船被烧毁了很多,士兵死伤惨重,最后只能率军逃跑。
澎湖失守后,台湾的军队人心惶惶。郑克塽知道自己守不住台湾,就跟冯锡范、刘国轩商量,决定投降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八月,郑克塽派人给施琅送了降书,请求投降。施琅接受了投降,率军进入台湾,收复了宝岛。
消息传到北京,玄烨高兴得睡不着觉。他下旨,封郑克塽为公爵,让他带着家人到北京居住;还下令减免台湾的赋税,鼓励大陆的百姓去台湾开垦荒地,促进台湾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玄烨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还派了官员和军队驻守台湾。从此,台湾正式纳入了大清的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史稿·施琅传》里记载:“二十二年,琅督师攻澎湖,克之,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乞降。琅入台湾,抚辑遗民,疏请设官镇守。上从之,置台湾府,隶福建省。”
收复台湾,是玄烨的一大功绩。它不仅消除了清朝的“后患”,还促进了台湾和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收复台湾后,玄烨又遇到了一个麻烦——沙俄。当时的沙俄,已经开始向东扩张,他们越过乌拉尔山脉,侵入了中国的黑龙江流域,还在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和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建立了据点,经常骚扰当地的百姓,抢夺粮食和财物。
玄烨早就知道沙俄的野心。他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同时,也一直在关注黑龙江流域的情况。他曾派人去雅克萨,跟沙俄的将领谈判,让他们撤出中国领土,可沙俄将领根本不听,还说“雅克萨是沙俄的土地,凭什么撤走”。
玄烨知道,跟沙俄讲道理没用,只能用大炮说话。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他任命彭春为都统,率领清军两千多人,加上当地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百姓,一起进攻雅克萨。
清军到达雅克萨后,先给沙俄将领托尔布津下了最后通牒,让他撤出雅克萨。托尔布津以为清军不敢打仗,还嘲笑清军“武器落后,根本打不过沙俄军队”。彭春忍无可忍,下令进攻——清军先用大炮轰击雅克萨的城墙,把城墙轰开了一个大口子,然后率军冲锋。沙俄军队抵挡不住,托尔布津只能率军投降,承诺永远不再侵犯雅克萨。彭春接受了投降,让沙俄军队撤出了雅克萨,然后一把火烧了雅克萨的据点,率军返回。
可没想到,彭春刚走,托尔布津就反悔了。他带着沙俄军队偷偷回到雅克萨,还把城墙修得更厚、更坚固,准备跟清军长期对抗。消息传到北京,玄烨气得拍了桌子:“这沙俄人说话不算数,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玄烨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再次率军进攻雅克萨。这次清军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仅带了更多的大炮,还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把雅克萨团团围住,切断沙俄军队的粮道和水源,让他们在城里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