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宋宁宗赵扩:南宋余晖下的守业者

赵汝愚出来后,把太皇太后的意思告诉宁宗,可宁宗却力辞说:“恐怕会拖累我仁孝的名声。”赵汝愚赶忙劝说:“天子应当以安定社稷、国家为孝,今天朝廷内外忧心忡忡,害怕混乱,万一发生意外变乱,置太上皇于何地?”众人苦劝之下,才把宁宗扶到素殿,披上黄袍。宁宗正在后退尚没有坐下,赵汝愚率领同僚朝拜两次。宁宗到经筵殿,哭着尽哀。不久设立仪仗完毕,催百官按位次排列,宁宗穿丧服出来,站在重华宫东边走廊临时宫殿里,在内侍的扶持下,才坐定。百官起居完毕,才进行除行服祭祀。随后,下诏建造泰安宫,让太上皇、太上皇后居住。赵汝愚此时请求召回留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初六,太皇太后命令立崇国夫人韩氏为皇后。初七,大赦天下,百官晋升一级,奖赏各军。诏令五日朝拜泰安宫一次,文武百官每月朝拜两次。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后,宁宗正式即皇帝位。一场皇位的更迭,在波折与忙碌中落下帷幕,赵扩从此登上了南宋的最高权力舞台。

宁宗刚刚即位,朝堂之上便风云涌动。侍御史张叔椿弹劾留正擅自离开相位,这一弹劾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诏命张叔椿为吏部侍郎,而对于留正的处置,也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初九,宁宗诏求直言,希望能广纳谏言,了解朝堂的真实情况与民间的疾苦。派遣郑湜出使金国报告禅位消息,这一举措旨在稳定与金国的关系,避免因皇位更迭引发两国之间不必要的纷争。

初十,任命赵汝愚兼参知政事,赵汝愚在这场皇位更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被委以重任。十一日,召秘阁修撰潭州知州朱熹到行在,朱熹是当时的大儒,宁宗希望借助他的学识与智慧,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

然而,朝堂之上的争斗并未就此停歇。韩侂胄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逐渐崭露头角,他起用为阶官,担任汝州防御使,权力不断扩大。而赵汝愚与韩侂胄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两人在朝堂上各执一词,形成了两派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侂胄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开始排挤赵汝愚一派。侍讲朱熹因上疏违背韩侂胄意愿被罢免,赵汝愚力谏,却没被采纳;台谏、给舍官交相上章请留朱熹,也同样没有被采纳。这一系列事件,让朝堂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宁宗夹在两派之间,也深感无奈。

在这期间,宁宗也在努力推行一些政策,试图稳定国家局势。他命令三省官赈济抚恤各路郡县水旱灾民,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加安南国王李龙翰为思忠功臣,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下诏每年减免广西盐额十万缗,减轻百姓的负担。

然而,这些努力在复杂的政治局势面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朝堂上的争斗依然激烈,不同势力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南宋的未来,也在这风云变幻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庆元元年,南宋的政治舞台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庆元党禁。这场党禁,让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韩侂胄在与赵汝愚的权力争斗中逐渐占据上风,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开始对赵汝愚一派进行打压。右谏议大夫张叔椿再次弹劾留正擅自离开相位,留正被免除观文殿大学士职务,赵汝愚也被罢相。

韩侂胄还将朱熹等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论在士大夫阶层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韩侂胄担心朱熹的影响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对朱熹及其追随者进行迫害。他将朱熹的理学称为“伪学”,禁止传播,许多支持朱熹的官员也被罢官、流放。

在这场党禁中,许多正直的官员受到牵连,他们的政治生涯毁于一旦。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员们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被卷入这场政治旋涡之中。南宋的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