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唐武宗李炎:大唐烟火里的"非主流"天子

李德裕这人,出身名门,老爹李吉甫以前也是宰相。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华,《旧唐书·李德裕传》说他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但他有个缺点,跟当时的(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是死对头,两党斗了几十年,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小主,

李炎登基后,知道要想搞改革,必须得有个靠谱的宰相。他看来看去,觉得李德裕最合适——这人有能力,而且跟自己一样,想干实事。于是,李炎力排众议,任命李德裕为宰相,还跟他说:老李,以后朝廷的事,你多费心,有啥难处,直接跟我说。

李德裕也没辜负李炎的信任。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顿吏治。当时唐朝的官员选拔特别乱,很多人靠关系、靠贿赂就能当官,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没机会。李德裕就提出循名责实,就是说当官的必须名副其实,能干啥活才给啥官,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不合格的直接罢免。

有一次,一个叫李续的官员,靠他爹的关系当了刺史,结果到任后啥也不会,把地方搞得一团糟。李德裕知道后,直接把李续的官给免了,还把他爹也牵连进去,降了职。这事传开后,那些靠关系当官的人都慌了,纷纷开始认真干活,生怕被罢免。

除了整顿吏治,李德裕还帮李炎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藩镇割据。当时的泽潞节度使刘从谏死了,他侄子刘稹想继承节度使的位置,还说要拥兵自重。这在唐朝中晚期是常有的事,以前的皇帝要么妥协,要么派兵去打,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

李炎跟李德裕商量,李德裕说:陛下,不能惯着他!要是这次妥协了,其他藩镇都会学他,到时候朝廷就更难管了。咱们得派兵打,而且要速战速决。李炎听了,觉得有道理,就任命李德裕为统帅,负责平定刘稹。

李德裕打仗很有一套。他先是切断了刘稹跟其他藩镇的联系,然后派大军围住泽潞,只围不打,耗得刘稹粮草断绝。没过多久,刘稹的部将见大势已去,就把刘稹杀了,献城投降。《旧唐书·武宗纪》里记载,这场仗打完后,泽潞悉平,凡四年之乱,至是乃息。

平定泽潞后,其他藩镇都吓坏了,纷纷表示愿意服从朝廷。李炎和李德裕这对黄金搭档,硬是把唐朝的藩镇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当时的人都说:武宗有李德裕,犹太宗有房玄龄也。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能看出这俩人配合得有多好。

李炎这辈子,最有争议的事,就是会昌灭佛。这事说起来,跟他信道教有点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唐朝缺钱了。

唐朝中期以后,佛教发展得特别快。寺庙占了大量的土地,还不用交税;和尚尼姑也不用服徭役,很多人为了逃避赋税,都跑去当和尚尼姑。《旧唐书·武宗纪》里说,当时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意思就是和尚尼姑都靠农民养活,自己不干活,还占着资源。

到了李炎登基的时候,唐朝的财政已经快撑不住了。一方面,平定藩镇需要花钱;另一方面,朝廷的开支也越来越大。李炎看着空荡荡的国库,跟李德裕商量:老李,你看这寺庙占了这么多土地,和尚尼姑又不用交税,咱们能不能从这上面想想办法?

李德裕本来就对佛教没什么好感,觉得佛教太浪费资源,就说:陛下,佛教泛滥,确实是国家的大患。咱们可以下令让那些不合格的和尚尼姑还俗,把寺庙的土地收回来,分给农民耕种,这样既能增加税收,又能充实劳动力。

李炎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开始推行政策。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李炎下了一道圣旨,内容很狠:

一、全国的寺庙,除了长安、洛阳各留两座,其他地方的寺庙,每州只留一座,剩下的全部拆毁;

二、和尚尼姑,凡是没有官府颁发的(相当于和尚尼姑的身份证)的,全部还俗;

三、 寺庙里的铜像、铜钟,全部上交官府,用来铸造钱币;

四、寺庙占有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分给农民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