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拍即合,伪造遗诏,让杨坚当上了左大丞相,总揽朝政。这时候的杨坚,终于露出了獠牙。有个叫颜之仪的官员不服,拿着玉玺死活不给,说:“这遗诏是假的,我不能给你!”杨坚也不跟他废话,直接把人关了起来,自己拿了玉玺。《隋书》里写“百官总己以听于左大丞相”,意思是满朝文武都得听他的,不服?那就打到你服。
接下来就是清理障碍。北周宗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人不服气,想搞个“鸿门宴”杀杨坚。宇文招把杨坚请到家里,让儿子宇文员献瓜,藏了把刀在瓜里,准备趁杨坚吃瓜时动手。杨坚的护卫元胄看出不对劲,闯进来说:“相府有急事,丞相该回去了!”宇文招骂他:“我跟丞相说话,你个保镖插什么嘴!”元胄也不怂,瞪着眼按住刀柄,硬是把杨坚护了出去。
杨坚回去就下令:“宇文招等人谋反,拿下!”没几天,北周宗室里稍微有点能耐的全被他杀了个干净。《隋书》里说“诸有图谋,皆伏诛”,翻译过来就是:谁敢挡道,谁就得死。这波操作下来,朝堂上再没人敢跟他叫板,七岁的小皇帝宇文阐成了彻底的傀儡。
公元581年,杨坚觉得差不多该“转正”了。但他是个讲究人,不想落下“篡位”的坏名声,于是搞起了“禅让”的套路。先是让一群大臣劝进,说什么“天命所归”“百姓拥戴”,杨坚假意推辞:“我是北周的忠臣,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大臣们又劝:“您要是不当皇帝,天下就得乱了,您这是为了百姓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这么你来我往演了好几出,杨坚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小皇帝宇文阐颁布禅位诏书,说:“杨坚同志德才兼备,我太嫩了,不配当皇帝,还是让给杨坚同志吧。”杨坚穿着龙袍登基,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年号“开皇”。《隋书》记载“高祖乃受诏,即皇帝位于临光殿”,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就像排练过八百遍一样。
有意思的是,杨坚当上皇帝后,给了宇文阐一个“介国公”的爵位,还说要“食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但没几个月,宇文阐就“病逝”了,年仅九岁。史书上没说谁干的,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杨坚还假惺惺地哭了一场,追谥为“静帝”。这操作,跟当年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如出一辙,堪称“改朝换代标准化流程”的典范。
杨坚当皇帝后,活脱脱变成了“工作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班,到半夜才睡觉,《隋书》说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意思是从早上开会到太阳落山都不觉得累。他老婆独孤伽罗心疼他,劝他:“老公,歇会儿吧,身体要紧。”杨坚却说:“咱是开国皇帝,得给子孙后代打个好底子,累点怕啥。”
他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革官制。北周的官制乱七八糟,学的是鲜卑那套,什么“大冢宰”“大宗伯”,听着就头大。杨坚直接废了这套,搞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下面又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这套制度太好用了,一直用到清朝,堪称“古代行政制度的天花板”。
然后是法律。北周的法律又严又乱,偷个东西可能被砍头,骂句皇帝说不定要灭族。杨坚让大臣修了部《开皇律》,规定“十恶不赦”(谋反、谋大逆等十种重罪),其他罪名尽量从轻,还废除了宫刑、车裂等酷刑。《隋书》里说“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意思是法律简单明了,但该管的都管到了。
经济上,杨坚搞“均田制”,给农民分土地,还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喘口气。他还特别抠门,不仅自己不铺张浪费,对官员也管得严,谁要是敢贪污受贿,轻则丢官,重则砍头。有个叫燕荣的刺史,爱打人,还贪钱,杨坚直接把他赐死了。在他的折腾下,隋朝的粮食多到吃不完,仓库里堆得满满的,据说够全国吃几十年。
杨坚当上皇帝时,天下还没统一,南边有个陈朝,整天莺歌燕舞,皇帝陈叔宝是个着名的“文艺青年”,就知道写诗泡妞。杨坚看着眼馋,跟大臣说:“我得把南边拿下,让天下变成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