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平地起高楼

县里的批文如同一声发令枪,南水县玻璃厂自建职工宿舍的工程,就在这片希望与热情交织的氛围中,热火朝天地启动了。没有盛大的奠基仪式,没有请专业的建筑公司,一切遵循着这个年代最朴素也最有力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选了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厂里敲响了集合的钟声。当王超和马厂长等人赶到厂区东边那片闲置的坡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坡地上,已经黑压压地聚集了上百名职工。他们不是空手来的,而是自带“装备”——有的肩扛着磨得锃亮的锄头,有的手里提着结实的铁锹,有的拿着粗实的麻绳和扁担,还有的推来了厂里运输物料用的独轮车、板车。老张头甚至把他那套保养得极好的泥瓦匠工具也带来了,抹子、水平尺一应俱全。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摩拳擦掌,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兴奋,仿佛即将开始的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盛会。

“厂长,王厂长,你们来了!”老张头看见他们,立刻迎了上来,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大家都等不及了!您就发话吧,先从哪儿干起?”

马厂长看着这群可爱的工人,眼眶有些湿润,她深吸一口气,站到一块稍高的土坡上,大声说道:“工友们!同志们!多余的话我不说了!咱们的新家,就从今天,从咱们自己手里,一砖一瓦地建起来!我代表厂里,谢谢大家!”

“为建设新家园,干!”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

“干!!”震天的呼应声响彻坡地,惊起了远处树上的飞鸟。

王超早已将规划好的地块用石灰粉画好了线。他拿起铁锹,走到划定的区域中心,用力铲下了第一锹土!这一锹,仿佛是一个信号,早已按捺不住的工人们立刻行动起来,按照事先划分的小组,在各自小组长的带领下,奔赴自己的“战场”。

刹那间,整个坡地变成了一个巨大而有序的工地。有力的号子声、铁锹锄头与泥土砂石碰撞的铿锵声、独轮车吱吱呀呀的声响、人们互相招呼提醒的吆喝声……汇成了一曲高昂的劳动交响乐。

男人们主要负责最费体力的活计。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组成突击队,负责开挖地基沟槽。他们甩开膀子,挥汗如雨,一锹一锹地将泥土铲出,堆放在一旁。年纪稍大的老师傅们则负责平整土地,修理坡坎,他们的经验丰富,干起活来沉稳有序。还有人负责将挖出的土方用板车运到需要填平的低洼处。

女工们也不甘示弱。她们组成了后勤保障组和辅助作业组。一部分人负责烧开水,熬制解暑的绿豆汤、甘草茶,用大桶挑到工地上,确保工人们随时能喝到水。另一部分则帮着筛选沙石,清理场地里的杂草碎石,或者用细筛子过筛石灰,为后续的砌墙做准备。她们细心地用旧布缝制了许多垫肩,分发给需要挑担子的男工。

王超和马厂长也完全融入了劳动的人群。王超时而和年轻工人们一起挖土,时而跑去查看地基的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时而又和老师傅们讨论如何利用挖出来的大块石头做地基的填充。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工装,泥土沾满了他的裤腿,但他浑然不觉,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马厂长则更多地协调着全局,安排轮休,检查后勤,处理一些突发的小问题,确保劳动效率和安全。

中午,食堂将饭菜直接送到了工地上。大家就围坐在一起,捧着粗瓷大碗,吃着简单的饭菜,喝着温凉的茶水,互相看着对方脸上的汗渍和泥土,发出爽朗的笑声。虽然劳累,但每个人的精神都无比振奋。

“看这进度,今天就能把这几栋的地基轮廓挖出来!”老张头扒拉着饭,指着已经初具雏形的地基沟,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等砖瓦木料一到,咱们就给它砌起来!”一个年轻工友接口道,眼中闪着光。

“到时候,我家就选靠东头那户,早上太阳能晒进来!”另一个女工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生活。

休息时间很短,但气氛热烈。饭后,不用任何人催促,大家又自发地拿起工具,投入了劳动。

夕阳西下,晚霞将天空染成一片绚丽的橘红时,第一天的义务劳动才宣告结束。原本杂草丛生、凹凸不平的坡地,已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几条笔直的地基沟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大片的土地被平整出来,所需的沙石也初步筛选堆积在一旁。

工人们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体,互相搀扶着,说笑着往家走。他们的工具上沾满了泥土,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充实的、创造者的光辉。

王超站在坡地的高处,望着这初具规模的工地,望着工友们逐渐远去的、虽然疲惫却挺直的背影,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力量。他想起后世那些依靠大型机械迅速拔地而起的高楼,但眼前这依靠最原始的工具和最纯粹的人力,一锹一镐开辟出来的地基,却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充满希望。

“万丈高楼平地起……”他低声自语,嘴角扬起一抹坚定的笑容。这新家的第一块基石,不是砖,不是瓦,而是全厂职工这股子团结一心、自力更生的精气神!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续的砌墙、上梁、盖瓦……还有数不清的困难和辛苦。但他坚信,只要有这股精神在,就没有建不成的房子,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夜幕降临,工地暂时恢复了宁静,但那份勃发的生机与希望,却已深深植入这片土地,也植入了每一个玻璃厂工人的心中。

(第二百六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