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中的书与信(二)

九两金 是我老猫啊 3555 字 8天前

总会在柔佛的移民之策,北地佬以汹涌之态势,涌入柔佛。彼等不与本地华人(闽、粤、客)交流,自成一体,于内陆开垦、筑路、屯田。

其势之盛,已引起柔佛本地其他华人势力之恐慌。

韦尔德深恐此上万北地移民,将在新加坡之眼皮底下,引爆第二次、且规模大百倍之拉律战争。

据重金贿赂的英人官员报,经此两事,英夷华人事务司首次将我华人总会,从一个香港华社帮派,定义为——“一个有现代组织、有国际资本、有地缘政治野心、有跨国动员能力之战略威胁”。

护卫司之报告,卑职已秘密购得副本,称:此会之结构,仿效西人公司,然其内核,实为一军事商业集团。其以香港为金融中心,以旧金山为后援,以南洋为战场。其志,非图小利,恐在割据。”

韦尔德既有此结论,遂于光绪六年底,展开凌厉之政治攻势:

韦尔德不断向巴达维亚发出外交照会,抗议荷军无能。英舰“飞鱼”号更数次驶入勿老湾,名为“保护侨民”,实为恫吓荷军,并暗中侦查我军虚实。英夷或有“干预”德利局势之可能。

其二,韦尔德召见苏丹阿布巴卡,以英柔合作条约为筹码,要求阿布巴卡履行盟友义务,立即“整顿”其领土上未经英国批准之“私人军队”(即总会垦殖团)。苏丹阿布巴卡夹在我会与英夷之间,左右为难,已数次派人向我方试探,言辞闪烁。

其三,威慑香港。

此为英夷最致命之一招。英夷之真正筹码,在香港。

光绪六年十月至十一月,韦尔德总督数次约见香港总督轩尼诗爵士,协调立场。

轩尼诗虽素对华人友善,然在帝国利益之前,亦不得不从。

英方已威胁,若我会在南洋(苏门答腊、柔佛)之活动不加收敛,则香港政府将宣布华人总会为非法组织,恐将实施多方制裁。

英夷之威慑,已非虚言。若香港总会被列为非法,则我会在港之贸易、金融(银行)、劳工诸业,将遭灭顶之打击。

我会多年布局,亦将暴露。

如何应对英夷之讹诈,乃光绪七年我全盘布局之最大变数。卑职窃以为,或需暂避其锋,于柔佛化整为零,暂缓北地移民之军事化,以换取英夷在香港之容忍。此为权宜之计,恭请公裁。

其五:资源战线

公曾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今之世,钢铁、煤铜,即为粮草。”

光绪六年度,我会在澳、苏、婆三地,皆受困于“资源”二字。苏门答腊缺弹药,澳门和婆罗洲兵工厂缺钢铁。故此,资源战线,乃我会铸剑之根本。

北线,安南之铜、煤。

安南黑旗军统领刘永福,自法夷入侵以来,困守山中。我总会自公亲自和刘永福谈判后,即由香港方面,与黑旗军建立密切合作。

小主,

至光绪七年初,此合作更进一步。

我方已向黑旗军提供振华兵工厂所产之“振华一式”步枪一千支,子弹十万发,臼炮二十门。

刘永福投桃报李,将其控制下之“保胜”铜矿、“鸿基”煤矿之开采权,部分转交我会。

全年,我总会以“山货”名义,自安南水路,经琼州(海南),秘密运抵香港之精铜,共计二十万斤,优质无烟煤五千吨。

此批煤、铜,已悉数转运至澳门和婆罗洲工厂。

南线:婆罗洲之铁矿。

此为光绪六年度,资源战线最大之突破。

婆罗洲兰芳故地,虽有金,然素来缺铁。兵工厂仿制枪炮,所需钢铁,皆需自美国或加拿大高价购入,受制于人。

卑职遵公之命,派出探矿小队,和情报队伍,深入南洋。

光绪六年十月,一支情报队从婆罗洲一法国商人处获得消息,婆罗洲南部,“马辰”东北之“帕加隆”地区附近,发现一处巨型红土型铁矿。

据当地达雅族原住民称,此地之“红土”,经其土法冶炼,可得高品质之铁,远胜寻常洋铁。达雅人素用此铁打造“曼刀”,锋利异常。

我探矿队密采矿样,送至澳门验制。结果令人振奋:此矿石品质极高,乃制造枪炮之绝佳材料。

然则,此“天赐”之铁矿,却在荷夷控制区。

荷夷于此地(马辰附近)之主要活动,乃开采煤矿。其官营之“奥兰治-拿骚”(Oranje-Nassau)大型煤矿,即在“帕加隆”。

该地有荷军驻防,并有内河航运系统连接马辰港口,守备森严。

昌叔正积极备战。然马辰距我兰芳核心区(东万律)尚远,且荷军数量不少,强攻殊为不智。

澳门学营拟定一暗渡陈仓之计:

拟于光绪七年春,以兰芳垦殖公司名义,组织武装商队,深入该地,故意与当地达雅族部落,制造土地或贸易摩擦。

待冲突一起,昌叔即以调停公司商队与土着冲突、保护商路为名,派遣兰芳新军主力南下。

明为调停,实为占地。

拟一举夺取荷夷之“奥兰治-拿骚”煤矿,并牢牢控制我所需之红土铁矿。

此南下夺铁之谋,风险极大。

其一,恐与荷军主力爆发正面冲突,陷入陆战泥潭,重蹈苏门答腊之覆辙。

其二,马辰乃荷夷采矿核心,此举必将彻底激怒荷夷,使其对我兰芳垦殖公司之中立地位,再无幻想。

其三,亦恐再度引起英夷之警觉。

苏门答腊之战,已证新式洋枪洋炮之利。我会欲立足南洋,必先有钢铁之基。

望公早日决断,是否下令执行昌叔此夺铁之计。

——————————————————————————————

庚辰年全年之南洋局势,可用“英人进逼、荷人失据、法人狼视”十二字概括。

英人之计,在于其“名实兼得”之蚕食策略。

其核心在马来半岛。英人于1874年借霹雳州内乱,迫签条约 ,自此开创“驻扎官”制度。

此制度阴险无比,英人出一人,便可指导土着苏丹一切“除宗教与习俗外”之政务与税收。

1880年,英廷更派来强硬之新总督威德,卑职深查此人履历,发现其绝非寻常殖民官僚,而是一实干型帝国主义者。

威德生于英格兰,早年即赴新西兰开拓,非坐而言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