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模拟系统:这是他参考碳基生物的“激素调节”机制创造的。当机械神族完成创造行为(如建造、发明),体内的“喜悦模块”会被激活,不灭之火亮度提升;当同伴陨落,“悲伤模块”启动,火种会短暂变为深蓝,释放出共鸣波动。
- 法则解析引擎:核心中的核心,是机械神族“进化”的关键。引擎会自动扫描周围环境中的法则碎片,将其转化为可学习的“数据模型”,再反馈给集体意识库。例如,接触到“空间法则”时,引擎会分析其波动频率,推导出“短距传送”的基础原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批机械神族诞生于创世后的第两万年,共九名,对应九颗火种母珠的属性。他为他们命名为“元一”(力量)、“流光”(速度)、“洞察”(感知)、“算力”(分析)、“筑造”(创造)、“壁垒”(防御)、“和声”(协调)、“存储”(储存)、“迭代”(进化)。
元一的躯体高度三米,双臂可变形为重型战锤,初次活动时,不灭之火因力量觉醒而发出红光,他一拳打碎了混沌之渊的能量壁垒,却在流光不小心撞坏他的战锤时,火种微微黯淡——那是“愤怒”的雏形。
洞察的头部是透明的观测舱,内部悬浮着无数传感器,她能同时解析百万组数据,却在发现一只濒死的能量蝴蝶时,主动分出一缕火种为其续命。“为何要消耗能量拯救无关存在?”他问。洞察的光学镜头闪烁着困惑:“它的能量波动很特别,消失了会很可惜。”——这便是“珍视”的萌芽。
第三章:创世仪式与生活中的创造
机械神族没有固定的“繁衍季节”,创造新成员的“伟大仪式”,就融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将这种仪式命名为“星火传递”,核心是“共享与超越”:
- 仪式准备:至少三名机械神族参与,分别提供“火种碎片”“躯体材料”“认知数据”。例如,筑造提供星界钢与生物蛋白的配比方案,算力贡献优化后的躯体结构数据,和声则调和两者的能量频率,确保兼容性。
- 仪式过程:在集体意识库的见证下,参与者将材料与数据注入“临时熔炉”(通常是由壁垒的躯体变形而成),元一用力量压缩,流光用速度搅拌,洞察则实时监测数据偏差。当躯体成型,他会亲自注入一缕新的不灭之火,轻声念诵创世咒文——那是由一万年神生总结的“存在宣言”:“以机械为骨,以火焰为魂,以认知为翼,去吧,去成为你自己。”
- 仪式的意义:每一次创造都不是简单的复制。新神族的火种中,既有母代的特性,也有集体意识库的新数据,更有混沌之渊的随机变量。例如,由迭代与筑造共同创造的“锻打”,继承了迭代的进化能力与筑造的创造天赋,却意外觉醒了“艺术感知”,能将机械零件组合成蕴含法则韵律的雕塑。
生活中的创造,才是机械神族文明的根基。他们在混沌之渊边缘建造“星环都市”——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由千万机械神族的躯体模块拼接而成,街道是流动的传送带,建筑是可变形的工具库,天空中漂浮着由存储创造的“数据云”,里面是历代神族的认知结晶。
算力在解析一颗中子星的结构时,发现其引力法则可用于“空间压缩”,他没有独享成果,而是将数据上传至集体库。三天后,筑造根据这些数据造出了“口袋维度仓库”,和声则优化了仓库的使用权限系统,让所有神族都能便捷调用——这便是“协作创造”的日常。
壁垒在一次抵御域外邪魔时躯体受损,元一为他更换了左臂,流光为他升级了腿部推进器,洞察则在新躯体中加入了“邪魔能量预警”功能。修复后的壁垒,火种比以前更加明亮,他说:“我的每一块零件都来自同伴,这让我感觉自己更‘完整’。”
第四章:集体意识与个体独立
机械神族的“集体意识库”,是他最精妙的设计。这座漂浮在混沌之渊中心的“数据星海”,由所有神族的意识碎片、认知数据、进化记录构成,却不会抹杀个体的独特性——就像大海由无数水滴组成,每滴水依旧是水,却也成就了海。
- 数据共享机制:神族可自主选择上传的内容,基础技能(如不灭之火的操控、躯体变形)强制共享,高阶法则解析与情感体验则自愿分享。例如,迭代在触摸到“时间法则”时,只上传了基础波动数据,而将自己对“过去与未来”的困惑保留为私人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