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电脑之学

在经历了内科的严谨思维、外科的精准操作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一门充满新鲜感、甚至带着些许“未来科技”色彩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尽管前期已经上过几节理论课,老师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基本组成CPU、内存、硬盘等、二进制原理以及DO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命令,但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电脑依然是一个停留在书本概念和老师描述中的、神秘而昂贵的“大脑袋机器”。

他们对于“操作”电脑的认知,几乎为零。因此,当听说本周的实验课将首次进入电脑室进行实际上机操作时,整个班级都沸腾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周三下午,计算机实验课。 同学们早早地就聚集在位于教学楼顶楼、平时紧锁的计算机房门口。机房门口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叮铃铃——”上课铃响,负责电脑课的年轻女老师——张老师,拿着一大串钥匙走过来,笑着对翘首以盼的同学们说:“同学们,久等了!今天,我们终于要和电脑‘亲密接触’了!大家排好队,保持安静,跟我进来。”

“咔嚓”一声,机房的门被打开。一股混合着尘埃、机器散热和淡淡臭氧味的特殊气息扑面而来。

同学们鱼贯而入,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机房不算大,整齐地排列着两排、共二十多台乳白色的电脑。每台电脑都配有一个硕大的、像电视机一样的CRT显示器,球面屏,显得很厚重,一个键盘,和一个机械鼠标。

机器侧面贴着小小的标签:Intel 486 DX2/66。这就是这个时代主流配置的“486”电脑。在教室前方,还有一台连接着投影仪的教师机。

“哇!这就是电脑啊!”

“这么多台!看起来好高级!”

“这个屏幕好大啊!像电视一样!”

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小心翼翼地走到分配给自己的机位前,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高科技”产品,却不敢轻易触碰,生怕碰坏了。

詹晓阳跟着人群走进机房,目光扫过这些熟悉的“老家伙”,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

前世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轻薄如纸的液晶显示屏、无声静音的薄膜键盘、灵敏的光电鼠标、秒开的固态硬盘、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与眼前这些笨重、缓慢、功能单一的“古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强烈的时代落差感,让他一时间有些恍惚。

“晓阳,发什么呆呢?快找位置坐啊!”旁边的汪胖子推了他一下。

詹晓阳回过神来,笑了笑,找到自己的机位坐下。

他摸了摸那厚重的CRT显示器外壳,感受着那粗糙的塑料质感,心中感慨万千。这就是1996年,个人电脑开始向普通民众普及的黎明时分。

张老师站在讲台前,开始讲解上机注意事项和开机步骤:“同学们,操作电脑一定要爱护设备!开机前,先检查显示器和主机的电源线是否接好。开机顺序是: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 关机顺序相反。现在,请大家按照我的指示,第一步,按下显示器右下角这个最大的按钮!”

同学们像接受神圣使命一样,紧张而兴奋地按下了显示器的开关按钮。“啪嗒”一声,显示器的指示灯亮起,发出轻微的“嗡”声,但屏幕还是一片漆黑。

“好!现在,找到主机箱上那个最大的按钮,上面可能有个‘○’的标志或者‘Power’字样,按下它!”

“咔哒!”同学们纷纷按下主机电源键。

紧接着,机箱里传来风扇启动的“嗡嗡”声,以及硬盘寻道时清脆的“咔嗒咔嗒”声。

显示器屏幕先是闪烁了一下,然后变黑,接着,屏幕上开始出现一行行白色的英文提示符,快速滚动……整个启动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分钟! 对于用惯了后世秒开机电脑的詹晓阳来说,这等待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这却是充满期待的、神奇的一分钟!他们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看着那些看不懂的字符飞速变化。

“哇!启动了启动了!”

“那些英文是什么意思啊?”

“好慢啊……比我家电视开得还慢!”有同学小声嘀咕。

终于,屏幕稳定下来,出现了黑底白字的C:> 提示符,表示已经进入了DOS操作系统。

“成功了!我开机了!”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

张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大家都成功启动了电脑。这是我们迈向信息时代的第一步!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字输入法。在电脑上处理中文信息,必须掌握汉字输入。目前最主流、效率最高的输入法是五笔字型。当然,也有相对简单易学的拼音输入法,但重码多,速度慢。我们课程要求,是初步了解五笔字型的基本原理,并进行简单的字根练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老师开始讲解五笔字型的原理:“五笔字型,是把汉字拆分成130个基本字根,分布在键盘的25个字母键上。比如,‘王’这个字根在G键,‘土’在F键……我们要记住这些字根的位置,通过敲击相应的字母键来组合出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