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为西山镇披上了一层银装。然而,伯府议事堂内却气氛火热,与窗外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一场将决定西山未来一年命运走向的会议——《崇祯五年西山发展预算审议会》,正在这里激烈地进行。
长条会议桌上,摊开着厚厚一叠预算草案。林枫坐在主位,陈文渊、周文望分坐两侧,而下首则坐着各部门的主事:兵仗局的王铁柱、都督府的赵胜(由副手暂代,他本人仍在边境)、格物院的几位核心教习、农桑司、工贸司、教育司的主事,以及新成立的交通司、通讯司负责人。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因为他们都知道,预算意味着资源,资源就是发展的血液。
会议由陈文渊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总体情况:“根据银行初步统计和税司预估,扣除必要储备和民生支出,明年我西山可用于发展的结余,折合白银约二百八十万两。”
这个数字让在座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一笔巨款,但分摊到庞大的发展计划上,又显得捉襟见肘。
赵胜的副将首先站起来,声音洪亮:“诸位!建虏虽败,但皇太极主力未损,朝廷更是包藏祸心,亡我之心不死!我军虽强,但弹药消耗巨大,新式装备列装缓慢。都督府提请,追加军费一百五十万两!用于扩编快反旅,加速‘铁甲车’量产,并建立战略弹药储备!”他语气铿锵,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话音刚落,王铁柱立刻接口,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急切:“赵将军所言极是!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精钢,没有新的机床,没有更多的熟练工匠,拿什么扩产?兵仗局提请拨款八十万两,用于扩建钢厂,增购蒸汽机,兴建造船厂和培训工匠!否则,前线的要求就是无根之木!”
军事和工业口一开口,就几乎要将预算瓜分殆尽。
农桑司主事是一位面容黝黑的老者,他忍不住拍案而起:“胡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山如今人口已超百万,每日消耗粮食如山!若不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和肥田法,扩大垦殖,明年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一旦粮价有变,银元信用顷刻崩塌!农桑司要求,至少拨款五十万两!”
工贸司主事也急忙道:“商业流通乃西山血脉!铁路要延伸,电报要铺开,港口要建设,商队要扶持……这些哪一样不要钱?没有畅通的商路,我们的货物卖不出去,急需的原料运不进来,一切都是空谈!工贸司申请六十万两!”
教育司的代表,一位年轻的格物院毕业生,声音不大却坚定:“伯爷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蒙学堂要普及,格物院要扩建,新学科要设立,书籍要刊印……没有人才,今日之辉煌便是明日之黄花。教育司申请二十万两,已是最低需求!”
会场顿时吵成一团。各方都据理力争,陈述自己领域的重要性,寸步不让。军事派强调生存威胁,工业派强调制造基础,民生派强调稳定根基,基建派强调发展动脉,教育派强调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