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微利初显,暗流涌动

“不,”林枫摇摇头,从地上拿起一根细草梗,“我们打这个——绣花针。”

“绣花针?”王铁柱的眼珠瞪得比铜铃还大,“那玩意儿又细又费工,一根才能卖几个钱?”

“普通的针,自然不值钱。”林枫耐心解释,“但我们要打的,是比南京、苏州来的‘苏针’还要光滑、还要坚韧、针鼻更易穿线的精品。这样的针,一根的价格,或许能抵得上你过去卖好几把柴刀。”

王铁柱将信将疑,但林枫之前展现的“点石成金”般的手段,让他选择了相信。“成!你说打啥,俺就打啥!”

接下来的几天,铁匠铺里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林枫根据“知微”提供的知识,指导王铁柱尝试用小坩埚提炼更纯净的钢材,然后用小锤反复锻打,拉成细丝。

针鼻子的制作成了最大的难关。要在比麦秆还细的钢针顶端钻出光滑规整的小孔,在这个没有精密机床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几次尝试,王铁柱用最细的錾子小心翼翼地敲击,不是把针敲断了,就是钻出的孔眼歪歪斜斜,边缘布满毛刺,这样的针鼻别说穿线,连看都看不真切。

“这样不行。”林枫仔细观察着失败的样品,“咱们得换个法子。”

他回忆起资料上记载的古法制针工艺。“王大哥,咱们先不直接钻孔。你试着把针烧红后,用最细的锉子在针鼻位置轻轻锉出一道浅沟,然后再将钢针对折,把浅沟合拢成孔。”

这个工艺要求极高。火候太硬,对折时钢针会断裂;火候太软,合拢的孔眼会不均匀。王铁柱失败了数十次,不是折断了,就是合拢的针鼻歪扭不堪。

“再来!”林枫毫不气馁,“这次咱们在合拢前,先在浅沟里放一点极细的石英砂。”

这个细微的改进带来了转机。石英砂在钢针合拢时起到了支撑和研磨的作用,让针鼻内壁更加光滑。王铁柱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当又一次将烧红的针尖对折合拢后,一个规整的椭圆形针鼻赫然出现在针尾。

“成了!这次真的成了!”王铁柱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拿起一根丝线,轻轻一穿,线头毫无阻碍地滑过了针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