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靶向破题谋良策,乡土根基筑新篇

晨光透过窗棂,落在摊开的《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痛点集》上,每一页笔记旁都贴着用红笔标注的便签——“东部需激活特色产业”“中部缺技术资金对接”“西部要补基础+拓销路”。

叶尘指尖划过这些便签,抬头看向围坐的众人:“两天的巡乡,我们把‘病症’摸透了——

核心是‘产业、技能、销路’三缺,而症结在于‘散’:

散户难抗风险、分散资源难成气候、零散需求难对接。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聚’,把分散的力量拧成绳,在不增加政府预算、不给百姓添负担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地一策’的破局措施。”

柳若璃将三枚“乡业适配令”放在桌上,令牌分别刻着平原、丘陵、高原的纹路,正随着她的话语泛着淡青微光:

“这三枚令牌能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筛选出最适合的产业方向。

我们还是按之前的分组,针对东、中、西三地的痛点,分别制定措施,最后汇总整合,确保每个办法都能落地、管用。”

众人点头应下,各自捧着调研笔记和“乡业适配令”,散开在九忆居的各个角落——有的对着地图标注产业节点,有的在纸上勾勒技能培训流程,有的则模拟着销路对接的链路。

石桌上的“九州民生图谱”随之亮起,东、中、西三地的乡村符号旁,开始缓缓浮现出淡金色的措施轮廓,似在呼应着这场靶向破题的谋划。

一、东部组:锚定“特色产业+品牌化”,让老手艺挣新钱

叶尘三人围坐在铺着苏南县李家庄、浙北县竹溪村地图的长桌旁,“乡业适配令”放在地图中央,令牌上的平原纹路与两地的资源标注隐隐相连。

“东部乡村的优势是交通便利、靠近消费市场,缺的是能变现的特色产业和稳定销路。”

叶尘指着地图上的李家庄,“这里离苏州、无锡等城市近,城里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大,可李家庄的草莓之前种失败了,问题出在‘没技术、没销路’,这次我们要走‘合作社+订单农业’的路子。”

郑蓉翻着李家庄的调研笔记,补充道:“李明亮之前种草莓赔了钱,主要是不懂技术,又没销路。

我们可以牵头让李家庄的农户成立‘果蔬种植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品种——

根据‘乡业适配令’的测算,李家庄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草莓、小番茄等设施果蔬,这些品种在城市超市很受欢迎,价格也稳定。”

“技术怎么解决?不能再让他们自己摸索。”叶婉清提出疑问。

叶尘笑着拿出手机,点开之前存下的联系方式:

“我联系了苏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种植专家,他们愿意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定期下乡培训;

另外,我们可以用‘乡业适配令’的仙力,在合作社建一个‘智能种植监测棚’,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自动提醒农户浇水、施肥、打药,降低种植风险。”

谈及销路,郑蓉眼睛一亮:“李家庄离苏州的大型商超很近,我们可以帮合作社对接商超,签订‘订单农业’协议——

商超提前下订单,合作社按订单种植,成熟后直接供货,这样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另外,还可以发展‘采摘游’,城里人周末来村里采摘草莓、小番茄,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打响名气。”

解决了李家庄的问题,三人又将目光投向竹溪村的竹编产业。

“竹溪村的竹编手艺是非遗,这是最大的优势,可年轻人不愿学、产品卖不上价,核心是‘没创新、没品牌’。”

叶尘拿起桌上的竹篮,“你看这个竹篮,样式老套,只能当买菜篮,要是设计成收纳筐、装饰品,价格能翻好几倍。”

郑蓉提议:“我们可以帮竹溪村成立‘竹编非遗合作社’,邀请年轻的设计师下乡,和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合作,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产品——

比如竹编台灯、竹编背包、竹编茶具,既保留传统手艺,又增加时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