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抗洪日记的AI诗(2022年11月2日)

中科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处,恒温恒湿的环境与窗外的深秋格格不入。空气里弥漫着服务器散热孔溢出的微弱臭氧味、精密电路板特有的金属气息,以及一种近乎凝滞的、属于纯粹数字世界的冰冷。巨大的机柜阵列如同钢铁丛林,规律地发出低沉嗡鸣,指示灯如同无数只冰冷的眼睛,闪烁着幽绿、湛蓝、赤红的光芒。这些指示灯并非杂乱无章,其排列组合的走向,隐隐勾勒出蜿蜒曲折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轮廓——竟与《禹贡》这部古老地理典籍中所描绘的九州河道图惊人地相似!仿佛现代科技的钢铁骨架下,流淌着的是华夏大地亘古不变的水脉精魂。

实验室中央,一块占据整面墙的弧形主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正疯狂倾泻。屏幕前,李念墨一身简洁的白色实验服,长发利落地束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微蹙的眉心。她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输入着最后的调试指令。她身边,站着项目组的首席算法工程师张博士,一位戴着厚厚镜片、神情专注的年轻人。

“模型加载完毕,目标文本特征已锁定:李玄策首席1998年九江抗洪抢险现场日记文本集。”张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融合了GPT-4最新架构和深度情感模拟模块,这次生成的诗歌,一定能捕捉到那种…史诗般的悲壮与人性光辉!”

李念墨没有立刻回应,目光落在自己挂在胸前的门禁卡上。那小小的卡片一角,印着一幅极其精美的、色彩斑斓的蝴蝶穿花剪纸图案——那是赵小满,父亲那位牺牲在2009年的老同学,当年在津城非遗保护中心工作时,亲手采集并数字化保存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蝴蝶的翅膀在实验室的冷光下,似乎微微颤动。

“开始生成。”李念墨的声音平静无波。

屏幕上的数据流瞬间静止,随后,一行行散发着“诗意”的汉字,如同被无形的笔缓缓书写出来:

焊枪是银河的缝纫机,

把溃堤的夜幕缝合。

沙袋是坠落的星群,

堆垒成沉默的山岳。

雨水是倒悬的海洋,

冲刷着大地的泪痕。

而你们,逆流的人影,

是夜幕上灼烧的、永不熄灭的——

闪电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