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腊月的风,带着干冽的寒意,吹不散国家海洋预警中心大厅里弥漫的凝重。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太平洋板块图景被密密麻麻的数据流覆盖,深蓝的海域间,代表地壳应力值的曲线正危险地向上攀升,汇聚点直指南太平洋深处那个不起眼的群岛——汤加。空气里只剩下键盘敲击的脆响和仪器低沉的嗡鸣,像无数颗悬着的心在无声跳动。
李玄策站在指挥台前,深灰色的羊绒衫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首席顾问的身份并未带来丝毫疏离,反而让他沉静的目光更具穿透力。他身边,岳父李长庚正俯身紧盯着一块分屏显示的卫星热力图,屏幕上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附近的海域,正呈现出一种不祥的橘红色,如同大地深处即将喷薄的怒火。
“报告!汤加火山地震台网数据异常,震源深度极浅,能量积聚速度超出模型预测值三倍!”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声音紧绷,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大厅的红色警报灯毫无征兆地凄厉闪烁起来,刺耳的蜂鸣声瞬间撕裂了压抑的寂静,巨大的主屏幕上,代表火山爆发的最高级别预警图标疯狂跳动——“汤加火山喷发警报!海啸波生成中!”
所有人的心猛地一沉。屏幕上,模拟的岩浆柱冲破海面的动态图开始生成,炽热的流体翻滚、喷涌,带着毁天灭地的气势。那狰狞的形态,那翻滚的硫磺气旋模拟图…
“等等!”李长庚猛地直起身,花白的眉毛紧紧拧在一起,镜片后的眼睛死死盯着那翻滚的岩浆图,仿佛要从中挖出被时光掩埋的秘密。他突然转身,动作有些急促,甚至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激动,从随身的旧公文包深处,掏出一本极其陈旧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皮质封面早已磨损开裂,边缘卷曲,泛黄的纸页散发着岁月沉淀的独特气味。
他颤抖着手指,近乎粗暴地翻动着纸页,纸张发出脆弱欲裂的沙沙声。终于,他的手停在某一页。那页纸上,并非打印的数据,而是一幅用蓝黑墨水精心绘制的手绘图——一片幽暗的海底景象,奇异的岩石构造上,布满了扭曲蜿蜒、如同某种古老符文的硫磺结晶纹路。
“是它!就是这个!”李长庚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他高高举起那页泛黄的纸,枯瘦的手指用力点着图上的结晶纹,“1983年!在打捞‘海阳号’沉船的时候,就在马里亚纳海沟边缘,我亲眼见过!一模一样的花纹!就在那艘沉船旁边的海床上!”
大厅里瞬间安静了一瞬,连刺耳的警报都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历史回响压低了分贝。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本摊开的旧笔记本和屏幕上实时生成的岩浆图上。李长庚几乎是将笔记本贴到了指挥台的分屏前。
奇迹般的景象发生了。
屏幕上动态翻滚的、代表炽热岩浆的橘红流体图,其边缘扭曲蔓延的形态,竟与笔记本上那幅手绘的、冰冷海底的硫磺结晶纹路,在视觉上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契合!岩浆的喷流轨迹与结晶纹的走向丝丝入扣,橘红与蓝黑的线条在视觉叠加中,诡异地旋转、交融,最终在众人的屏息凝视下,形成了一幅清晰无比的、动态流转的太极双鱼图案!一半是炽热喷薄的毁灭,一半是幽深冰冷的遗迹,阴阳交汇,生生不息。
李玄策的目光锐利如鹰,瞬间捕捉到笔记本摊开的那一页里,夹着一张硬质的卡片。卡片的一角露了出来——那是一张极其陈旧、边缘磨损的防汛站工作证。证件上那张黑白照片,是一个面容清俊、眼神锐利却带着几分青涩的年轻人,穿着八十年代常见的工装,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模糊的徽章。正是当年在南方防汛站,刚刚踏入人生征途的年轻的李玄策。那张照片,像一个凝固的时间锚点,将父子两代人与海洋、与未知灾难的联系,无声地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