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聚星成河(2015年12月29日)

岁末的京城,难得的晴朗。湛蓝的天空如同被水洗过一般,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阳光透过国家会议中心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慷慨地洒进一间布置得格外温馨雅致的会议室。室内的暖气开得恰到好处,驱散了冬日的寒意,留下融融的暖意。

长条形的会议桌铺着米白色的厚绒桌布,中央点缀着几盆青翠欲滴的绿萝和盛开的蝴蝶兰,为严谨的学术氛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暖色。精致的骨瓷茶杯里,浅碧色的茶汤氤氲着清香。小巧的点心碟里,摆放着造型别致的茶歇小食。柔和的灯光从天花板倾泻而下,营造出一种宁静、专注又带着几分暖意的氛围。

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受邀者,是近两年来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归国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领域横跨微电子芯片、航天动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命脉的关键方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目光如炬的老院士,也有年富力强、锐气逼人的青年才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相似的、经历过异国他乡漫长跋涉后终于归航的释然,以及投身于这片熟悉又充满挑战的热土的期待。

会议桌的主位空着。李玄策尚未到来。

与会者们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着,话题围绕着各自的专业、归国后的初步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精英汇聚、思想碰撞的独特气场,如同无数颗散落的星辰,各自散发着光芒,等待着被某种引力牵引、汇聚。

“听说今天主持的是那位李顾问?就是智囊团的首席?”

“嗯,国安部的李玄策部长,也是首席顾问。级别很高,但听说人很务实。”

“希望不是官话套话…我最怕那些了。时间宝贵啊。”

“是啊,设备共享的问题再不解决,我那项目就得延期了…”

“我女儿回来半年了,还是不太适应这边的教学节奏,有点焦虑…”

低语声中,有期待,有忧虑,有直率的吐槽,也有小心翼翼的试探。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李玄策走了进来。他今天没有穿惯常的深色正装,而是一身质地精良、剪裁合体的藏青色中山装,既庄重又不失亲和。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平和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学者专家,如同春风拂过静谧的湖面。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李玄策走到主位,却没有立刻坐下。他的声音清朗,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让大家久等了。今天这场座谈会,没有议程表,没有发言稿,更没有官话套话。”他微微停顿,目光真诚地看向每一个人,“只有一句肺腑之言:诸君是国之瑰宝!是民族复兴征途上,我们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星辰!”

他拉开椅子坐下,姿态放松却挺拔。“所以,今天这个会,只有一个主题:倾听。请大家畅所欲言!工作上的困难,生活中的不便,对未来的期许,对国家政策的建议…无论大小,无论巨细,皆可直言!我和我的同事,今天就是带着耳朵和本子来的。”他拍了拍手边一个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和一支笔,笑容坦荡而诚恳。

这开场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在与会者心中荡起涟漪。习惯了各种会议套路的科学家们,面面相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犹疑。真的可以…这么直接吗?

短暂的沉默后,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清了清嗓子。他是国内引进的首席半导体光刻专家,姓姜。

“李顾问,”姜老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江南口音,语气却直截了当,“我回国快一年了,最头疼的就是大型设备!我们团队急需一台最新的极紫外光刻模拟平台做验证。但国内就那么几台,排队预约要排到后年!国外的顶级设备,又对我们禁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种资源壁垒不打破,‘卡脖子’技术怎么突破?” 他说得有些激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李玄策立刻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不时抬头看向姜老,眼神专注。等姜老说完,他立刻追问:“姜老,您说的排队时间长,具体是流程繁琐还是设备本身数量绝对不足?如果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预约协调平台,能否缓解?您理想中的共享机制是怎样的?” 问题直指核心,毫不拖泥带水。

姜老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对方问得如此具体深入,随即精神一振,详细解释起来。李玄策边听边记,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接着,一位气质干练的中年女科学家,国家新引进的基因编辑领域领军人物陈教授开口了,她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李顾问,科研压力我能顶住。但…说实话,我回来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我女儿刚上初一,在国外长大,中文底子薄,回来插班后学习很吃力,性格也变得有点内向。我们夫妻俩都泡在实验室,实在没太多时间辅导她融入…这文化上的隔阂,有时候比科研难题还让人揪心。” 她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归国学者心中共同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