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危险品的押运人(2010年11月8日)

深秋的渤海湾,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狂风裹挟着咸腥冰冷的水汽,发出野兽般的咆哮,将港口码头的旗帜撕扯得笔直。巨大的货轮如同疲惫的巨兽,在泊位上起伏,缆绳绷紧,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铁灰色的海浪凶猛地拍打着防波堤,撞碎成漫天惨白的泡沫。

一辆通体深灰、毫不起眼的厢式重型货车,如同蛰伏的钢铁甲虫,静静地停在指定泊位旁。车厢密封严实,没有任何标识,唯有底盘明显经过特殊加固,轮胎也是特制的防穿刺型号。德迅中国的危险品运输安全督导周卫国,正进行着出发前最后的检查。

他穿着深蓝色的德迅工作服,外面套着醒目的反光背心,身形精干,动作利落得如同经过精密校准的仪器。雨点被狂风吹得横飞,砸在脸上生疼,冰冷的海水沫子糊了一脸,他却恍若未觉。手中的强光手电光束稳定地扫过车厢的每一个锁扣、每一个密封条接口、车底的传动轴、刹车管线。他半跪在湿冷的地面上,戴着劳保手套的手指,仔细地按压、感受着轮胎的气压和胎纹深度。最后,他绕到车头,检查了前后车牌是否牢固,确认了车顶加装的多个广角摄像头镜头清洁无遮挡。

“报告周工,货物装载确认完毕,固定无位移,温湿度传感器读数稳定,铅封完整!”一名年轻的押运员顶着风雨大声汇报。

周卫国点点头,雨水顺着他棱角分明的下颌线不断滴落。他看了一眼手腕上的特制防水表,又抬头望了望天边翻滚如墨的积雨云,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天气比预报的还糟。小陈,你开前导车,保持通讯畅通,按预案A路线走。”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风噪,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老张,你跟我押后车。所有人,打起十二分精神,这趟‘瓷器活儿’,容不得半点闪失。”

“明白!”两名助手齐声应道,眼神凝重。他们都知道,这看似普通的车厢里,装载着从海外辗转万里运抵、即将送往内地某顶尖光学研究所的核心部件——高精度光刻机的核心镜组。其价值,已非金钱所能衡量,更是国家在尖端制造领域追赶脚步的关键一环。它们娇贵如婴儿,对震动、温湿度变化极度敏感,同时,也必然是某些不怀好意目光觊觎的目标。

车队在狂风中艰难启程。前导车亮起警示灯,率先驶出港口。周卫国驾驶着重型厢货紧随其后,巨大的车身在横风中微微晃动,雨刮器开到最大档,也只能在挡风玻璃上刮出两片短暂的扇形清晰区,窗外是混沌的风雨世界。老张坐在副驾驶,紧盯着车载的多屏监控系统,上面分割显示着车厢内部固定支架的实时画面、货物状态传感器数据、以及前后左右多个角度的路况影像。

起初的路段还算顺利,虽然风雨如晦,但沿着海岸线的高速公路宽阔平坦。周卫国双手稳稳地把着方向盘,眼神锐利如鹰,透过雨幕捕捉着路面上任何可能的障碍和异常。车载电台里,前导车小陈的声音不时传来,报告着前方路况:“前方3公里畅通”,“右侧有积水,注意减速”…

然而,驶入内陆丘陵地带后,情况急转直下。风雨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在群山的阻隔下变得更加狂暴。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一侧是湿滑陡峭的山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被雨雾笼罩的幽谷。路面湿滑异常,不时有被风刮断的树枝和滚落的小石块横亘路上。更糟糕的是,由于连日降雨,前方传来消息,预定的A路线主干道因山体小规模滑坡导致部分路段封闭,车辆只能分流绕行。

“周工,A路线断了!导航显示绕行B路线,但那条老省道路况很差,弯多路窄,还经过几个村镇!”老张的声音带着紧张。

周卫国盯着导航屏幕上那条代表B路线的、曲折细长的红线,眼神沉静。他迅速在脑中调阅着对这片区域的深刻记忆——这是他多年押运生涯积累的宝贵财富。每一个急弯的弧度,每一个陡坡的坡度,每一个村镇路口的位置,甚至某些特殊路段的路基状况,都清晰地印刻在他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