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谣言”事件的处置,加上跨部委项目的推进,让林万骁对现有舆情监测体系的局限性有了更切肤的认识。碎片化的信息、迟滞的分析、彼此割裂的数据孤岛,就象戴着磨砂眼镜看世界,模糊且失真。他脑海中酝酿已久的那个构想,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强烈地催促着他将其付诸实践。
在一个周一的局务会议上,讨论完常规议题后,周其文局长照例询问各位副局长还有无其他事项。林万骁清了清嗓子,沉稳开口:“周局,各位同事,我最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关于我们未来舆情监测体系的发展方向,想借这个机会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周其文局长扶了扶眼镜,点点头:“万骁同志有什么新思路?尽管说。”
林万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示意奚远山将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仪上。屏幕亮起,展现出的并非文字报告,而是一张经过精心设计的、动态的 “全国实时舆情电子地图”概念图。
地图以中国版图为基底,不同省份区域根据实时舆情热度,呈现出从浅绿到深红的不同颜色。无数细小的光点在图上流动、汇聚,代表着信息的传播路径。点击任何一个光点或区域,可以立刻下钻看到该热点事件的标签、核心观点、情绪分布、关键传播节点、关联议题,甚至预测其可能的演化趋势和风险等级。侧边栏还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计算出的“社会心态指数”、“风险预警指数”等宏观指标。
“各位请看,”林万骁走到屏幕前,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感染力,“这是我的一个初步构想,构建一个‘全国实时舆情电子地图’。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列表和统计报表,而是一个可视化、可交互、可研判、可预测的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他详细阐释了这个构想的核心要素:
· 全域感知: 融合公开网络数据、部分合规脱敏的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等,形成多源信息池。
· 智能脉络: 利用先进算法,自动梳理事件脉络、识别传播模式、挖掘深层诉求、关联潜在风险。
· 态势推演: 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态势,对热点事件的未来走向进行多路径概率预测。
· 一键洞察: 为决策者提供直观、全面、深度的舆情“仪表盘”,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和“精准施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