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新环境,如同一片更广阔也更深邃的海洋,晓光这艘刚刚驶离港湾的小船,虽然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却也难免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浪和难以预料的暗礁。幸运的是,在她成长的航道上,始终有一座明亮的灯塔,坚定而温暖地照耀着她——那就是张玉芬老师。
尽管晓光已经升入初中,不再直接受教于张老师,但她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课堂界限,升华成了亦师亦友、近乎亲情的羁绊。张老师的家和那间熟悉的办公室,依然是晓光在学业迷途或心绪难平时,最先想到的、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
初中的课程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新接触的物理和几何,那些抽象的定理、复杂的受力分析、空间想象,有时会让习惯了具象思维的晓光感到措手不及。课堂上老师讲得飞快,有些知识点如同隔着一层薄雾,看似清晰,细究却朦胧。她不会像有些同学那样,得过且过,或者等待下次课再问。每当遇到这种“卡壳”的时候,放学后,她常常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绕道走向小学,走向张老师那间虽然狭小却总是充满书卷气和温暖气息的办公室(或家)。
“张老师。”她会在门口轻轻唤一声,探进头去。
无论张老师是在批改作业,还是在备课,只要看到晓光,脸上立刻会浮现出那种发自内心的、温柔而欣喜的笑容。她会立刻放下手中的笔,招招手:“晓光来啦,快进来。是不是又遇到难题了?”
晓光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拿出练习册或试卷,指着上面画了红圈的地方。张老师会让她坐在自己旁边的椅子上,接过本子,并不急于直接给出答案。她会先让晓光复述一遍自己的解题思路,卡在了哪里。
“这里……力的方向我总是画不对……”
“这个辅助线,我不知道该怎么添加……”
“化学方程式配平,总觉得差一点……”
张老师耐心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微微蹙眉思考。她不会嘲笑晓光的困惑,也不会因为问题简单而敷衍。她会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晓光一步步分析,常常是拿起纸笔,一边画图一边讲解。
“你看,晓光,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物体想象成……”她会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类比抽象的物理概念。
“几何嘛,有时候需要一点‘灵感’,我们试试从这里连接一条线看看?”她会启发晓光自己去发现辅助线的奥秘。
“配平方程式就像玩一个数字游戏,要找到那个平衡点,你看这里……”她会将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趣。
在张老师不急不躁、充满智慧的引导下,那些原本顽固的难题,常常会豁然开朗。晓光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眼睛里重新闪烁起领悟的光芒。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解决了一道题,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张老师教会她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能力。
除了学业上的困惑,青春期少女敏感的心事,也偶尔需要倾诉。初中同学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偶尔因家境差异而产生的、不易察觉的隔阂感,还有对未来的隐约迷茫……这些无法对忙碌的家人言说的小情绪,晓光也会在只有她和张老师两个人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流露出来。
她会一边帮张老师整理桌上的作业本,或者给窗台上的那盆茉莉花浇水,一边装作不经意地提起:
“张老师,我们班有几个女生,好像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