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复兴阵线

在这片广袤的西部特别军事区,随着灵左市及周边区域相继被收复并恢复基本秩序,战事正稳步向前推进。

尽管喀斯特地貌依然复杂,但主要交通线已畅通无阻,后勤补给充足,为专员系统的工作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郑毅的工作环境正体现了这一变化。

他的办公室配备了完善的通讯设备和资料存储系统,能够与各前线单位及后方指挥部保持即时联络。

墙上悬挂着精细制作的区域地图,上面清晰标注了已控制区域和正在推进的战线。

作为司法监察专员,郑毅在这里协调军地事务,处理各类纠纷案件,并对投降人员进行甄别分类。

他借助“远征”系统的分析功能,高效地完成着人员筛查工作,为指挥部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控制区域的扩大和秩序的逐步建立,西部特别军事区正在展现出新的面貌。

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战区,而是逐渐转变为向前出东南亚战略目标稳步迈进的重要基地。

郑毅和他的同事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民事管理工作的落实。

在这里,一切工作都围绕军事需求展开。专员们管理着随军迁移的幸存者,在有限的平地上设立临时收容点,执行严格的登记检疫。

小主,

物资配给完全军事化,贡献点主要用于激励参与后勤工作的幸存者。

面对依托复杂地形负隅顽抗的聚落,内卫部队采取了极其强硬的措施。

在劝降无效后,部队不再拘泥于抓捕首恶的常规手段。

在数个据守天险的聚落清理行动中,当强攻代价过高或对方抵抗特别激烈时,指挥部直接调用重炮群进行覆盖式打击,甚至呼叫空军实施精准空袭。

这种“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作战模式,确保了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伤亡彻底瓦解抵抗。

专员们紧随军事行动之后,迅速接管被清理的区域,安抚幸存民众,宣讲政策,将人员纳入管理体系。

这种铁血手段与善后措施的结合,既展现了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也为秩序重建铺平了道路。

西部军区的秩序,正以铁与火的方式在这片喀斯特地貌上扎根。

在重炮的轰鸣和战机的呼啸声中,一条通往东南亚的战略走廊正在被打通,而每一个负隅顽抗的据点,都将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化为齑粉。

相较于其他三条战线如火如荼的开拓与重建,派往桂柳市的专员任务则显得更为“内敛”和“精深”。

此时的桂柳市,早已完成了军事清理,基础民生也已初步恢复,庞大的工业生产正在全速运转。

专员们到来的目的,不是从零开始建立秩序,而是对现有秩序进行优化和升级,进一步提升这座工业心脏的效率和产能。

这些专员大多是精通工业管理、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分配的技术型官僚。

赵立国,那位沉稳的基础设施规划专家,虽然主要精力放在岭南,但他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也被带到了桂柳。

专员们深入各个工厂、车间,仔细研究现有的生产流程。

他们利用“远征”系统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找出生产中的瓶颈和冗余环节。

例如,在某个步枪生产线上,专员发现某个零件的加工工序过于繁琐,通过与老师傅和技术人员探讨,并调用系统数据库中的优化方案,他们简化了流程,引入了更高效的夹具,使得该零件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5%。

他们强化了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了从原材料入库、到生产线各环节、再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质量追踪系统。

任何不合格品都会被迅速定位,追溯原因,并追究相关环节的责任。

这使得桂柳兵工厂出产的武器弹药可靠性再上了一个台阶。

在人力资源方面,专员们对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进行了更精细化的技能评估和定级。

根据技能水平和贡献,制定了更公平、更具激励性的贡献点薪酬方案。

同时,他们组织夜校和技能培训班,利用“远征”系统的教学资源,快速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承接更复杂的生产任务储备人才。